浅谈人本化教育
摘要:当今,在新形势的要求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已逐步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人本化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共识,它不仅是个体人文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力量,还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理念支撑,已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文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校园学风的营造过程中也日异起到突出的作用。如何有效推进人本化教育前进的步伐,如何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本文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对以上问题做出论述与回答,为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拓宽视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本化教育自觉意识一、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发展愈发成为衡量一个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维度。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教育工作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正日渐成为新世纪以来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众多教育理论学者,为探寻并建构一种具备人文精神的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做了很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力图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以一名年轻教师工作者的视角,就高等教育的人本化教育,文化自觉性对学生、教师及高等教育的影响做一些简单的论述,希求能够为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二、人本化教育的内涵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学者急切的要求把大学生尘封已久的“人性”解放出来,每一项教育活动都应照顾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那么这里所谓的“人性”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哪个层面去理解它,成为了一个在继续论述前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所谓“人性”就是人之本性,中国人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对人性的一种描述。然而在高等教育中,解放“人性”的过程就是人本化教育的过程,那么具体什么是人本化教育呢。所谓人本化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大学教育有很多功能,但其基本的应当是育人功能,学校应当把育人放在其工作的首位,做到“以人为本”,换句话说,教育要人本化,不要功利化、政治化、工具化。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人才,而不是一种特殊工具。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大学应该“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一种人才,单纯的依靠曾经的教育培养模式,怕是已经很难做到,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无法培养出一个全面的人,只有通过人本精神的传播、渗透、教化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进一步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才能培育出健全的人、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人本化教育就是遵循这一模式的教育,它是努力营造有亲和力、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环境为根本特征的一种教育教学,它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关注学生自身发展,在关注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深刻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以达到传统教育方式所未能实现的效果。
(未完,全文共16207字,当前显示12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