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探索,在探索中继承 对金农漆书的探索与继承
一、海宁皮影在海宁市的发展现状海宁皮影戏已有千年的历史,清末在江、浙、沪盛行,“夹带历史、哲学、世俗、伦理、审美等传统信息。”①是南方皮影戏的重要代表。其流畅的戏剧表演、悠久的声腔传承、精美的道具制作、巧妙的乐队编制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2005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宁皮影名列其中,这使该艺术门类的传承与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5年以来,海宁皮影虽小有发展,但遇到的阻力依然很大,其中有资金、场地等一系列问题,但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如传承人为数不多,年逾古稀,难承大任;继承人数量极缺,年轻人极少涉足该领域;爱好者,甚至观众为数很少,对该艺术门类不理解,甚至漠不关心。其中,后者是导致海宁皮影发展举步艰难的根本原因。笔者在与海宁传承人余二男的交流中了解到,目前,观众缺失、皮影戏缺乏群众基础是导致皮影戏商业运作失败、“走出去”的种种计划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没有观众就没有资金,没有资金就无法保障从事海宁皮影工作者的物质生活,更何谈后继有人与继续发展呢。
群众基础的缺失,关键在于群众对于海宁皮影的价值取向不清晰,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传承的作用与意义,加之十年浩劫期间,海宁皮影的欣赏人群一度出现断层,如今该问题就显得更为尖锐了。
二、斜桥镇中心小学“海宁皮影校本课程”的开展过程及现状
身为海宁皮影重要流行地区的斜桥镇中心小学的领导,深感挽救海宁皮影并使之拥有源源不断的观众群,任务十分迫切,意义非常重大。因此,他们以《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涉及的“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为契机,萌生了创立一个海宁皮影艺术校本课程的愿望,尝试将校本教育与涉危的人类艺术成果抢救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路子。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斜桥镇中心小学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建立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先进水平的海宁皮影校本课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斜桥镇中心小学的课程开展实际,笔者踏入校门,亲身感受课程开展的过程及课程开展以来校园文化所产生的种种变化。
(一)科研先导,全体参与
斜桥镇中心小学确立以海宁皮影为核心的“乡土艺术校本课程”之后,校领导制定了“五步走”的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1-2004年),以兴趣小组活动为形式,将海宁皮影引入校园,周六开课,一周一次,学生自愿参与,探索海宁皮影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的可行性。
第二阶段(2005-2006年),随着海宁皮影申遗成功,校方加大兴趣班的开展规模,细化班级为操作班、制皮班、表演班、演唱班四个门类,不仅学生学习,教师也全体参与。
第三阶段(2007-2008年),综合各项科研成果,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指导。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如《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校本化研究》《小学乡土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小学乡土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小学乡土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然成为全国子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师生进行下一步科研探索的热情。
(未完,全文共4003字,当前显示126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