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走向主体间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反思与重构]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于上世纪初兴起,并受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是一种全面、真实、平等、双向互动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赋予受教者以主体地位,其表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和共同提高,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主――客”体模式,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结果必然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达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目的。

一、主体间性话语缺失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

当今时代,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分配的调整,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都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青少年学生,他们会产生很多疑惑,提出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动辄以布道者自居,忽视学生的话语权,必然会使教育“异化”,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无位(不受重视)、无力(软弱无力)、无用(缺乏实际效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三无”状态,[1]甚至有流于形式之虞。其弊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单向性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艰巨任务。而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大多数时候只是被动地听讲、记笔记,而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导致两者之间缺乏互动,没有上情下达,或者下情上知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只是去教书,而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通常来讲,学生如果无法表达自己的困惑与诉求,他对教师的信任感会大幅度下降,听课的效果也会降低,无论教育者有多么好的口才,学生也不会真正把课本知识入脑入心,其结果是教师卖力不讨好,学生怨言很大。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空泛性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内容都是预先设定的,有些时候缺乏针对性,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确定生活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向,并为之提出奋斗的目的”。[2]但现实是,很多教育者以自我为标尺来衡量他人和周围的世界,教育理论内容脱离生活,没有说服力和亲和力,无法进入到学生内心世界而引起共鸣。也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时甚至使受教育者反感。究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封闭,教育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涉及社会生活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摸透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等。

3.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接性

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熏陶下”,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我”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书育人的过程被简化为知识交接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也正因为此,很少有学生会质疑教师,也很少有学生会提出问题。他们虽然占有了大量的知识,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正如弗罗姆所说:“占有生存方式和存在生存方式在知识领域的区别表现为‘我有知识’和‘我懂得’这样两种措辞方式。”[3]学生也很难体会学习和探索的快乐。

4.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非人文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文关怀,它把教育者视为客体和半成品,因而采用统一加工的模式,试图把学生塑造成为标准的“产品”。其通常的做法是按照大纲要求,逐章逐节授课,不对受教者进行摸底调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而忽视受教者的个体需要与个体价值,甚至有扼杀个性之虞。[4]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传统,而主体性教育无法克服的缺陷就是不能因人而异,这显然是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原则


(未完,全文共5315字,当前显示14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