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契合下的模式探讨
摘要。从目前已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从而,不仅应建立传统两课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可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构建;专业课程领域的模式构建;其它方面领域的模式构建依次展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契合状态,是思政领域本身就应具备的价值取向。但从实践中来看,似乎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割裂态势。这就直接导致了前者在内容上必然呈现出“空对空”的现状。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实状况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考察与思考。从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实现突破。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言,分为课堂内的课程教学,以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教育。为了使本文的讨论更有针对性,笔者将在课程教学领域展开模式探讨。从目前已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这就要求,不仅应建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这里以“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传递为例。
一、目前存在的现状
考察当前教学现状不难发现,面对宏观视阈下的问题往往缺乏逻辑起点和归宿点。或者说,针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点的讲授,未能很好的遵循校本原则。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现状描述。
(一)教学目的
科学发展观作为第四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包括现在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走低碳发展道路实则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把握带来了难度,即内容边界的确立。在难以把握内容边界的情况下,就使得教学目的无法清晰的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其结果必然是,将上述知识点纳入到一定的课时内来讲授,侧重于宏观叙事的教学风格。这样一来,就弱化了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行动力和实践引导的效能。
(二)教学手段
(未完,全文共3044字,当前显示90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