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说敦煌地区出土的灶】 敦煌出土文物

[摘要]本文从敦煌地区出土的汉、魏晋时期的不同类型的灰陶灶谈起,探讨了祭灶习俗的起源、目的,灶王爷在不同时期的称谓以及祭灶民俗反映出的古人实用性功利民俗心理。[关键词]敦煌地区;灰陶灶;祭灶民俗

[中图分类号]k8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30-02

在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敦煌市出土了一些汉代、魏晋时期的整套灰陶厨房用具。在几套灶具中有三种类形的灰陶灶,令人瞩目。形制有半椭圆形灶、鸡形灶、圆形土台灶等。其中汉墓出土的灶,整体呈半椭圆形,无灶门,灶面上有两个火眼,分别置放釜和勺形釜外,还依次模印有勺子、刀、勾、叉、蒸笼、扫帚等炊具,高25厘米,宽7厘米。西凉墓出土的鸡形灶,灶体作覆蹲状,顶部正中开圆形灶孔,鸡首为灶突,两眼凿孔为烟道口,鸡身为灶膛,灶中央用三个尺寸不等的鹅卵石承起釜,无灶门。整个灶台造型极为逼真,将鸡翘首昂仰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制作了出来。另一灶整体呈圆形,平沿,长方形灶门开到底,顶部一圆孔,整个器物表面有烟熏痕迹,直径8.6厘米,通高7.8厘米。出土的三台灶具均为明器。

灶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原始的灶是在地上挖坑,直接在土坑内或在土坑上悬挂其他器具进行烹饪,这种火坑在新石器时代广为流行,并发展为后世的用土或砖垒砌成的不可移动的灶,至今仍在广大农村普遍使用。秦汉以后,绝大多数灶必须与灶具相结合才能进行烹饪活动,灶也因此成为烹饪食物的中心。

从敦煌地区出土的这两台专为随葬使用的模型明器灶来看,在汉、魏晋时期,敦煌祭灶之风已非常盛行。从出土灶的结构看,有单眼、双眼,具有聚火抽风的作用。


(未完,全文共3177字,当前显示70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