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常德丝弦的价值与现状

常德丝弦是常德水乡和荆楚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朵飘溢着泥土芬芳的奇葩。它曲调优美,风格典雅,唱词活泼、自然、诙谐,加之常德方言具有北方方言的属性,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七十年代一曲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多》唱红了大江南北。改革开放后,又有更多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的作品晋京演出,并获得大奖。2007年常德丝弦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常德丝弦的概述及渊源

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的一种。常德丝弦是流行于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艺,它主要分布于:石门县、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等地区。明末清初时,随着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令小调的传入,与常德本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发展演变而成的。主要以扬琴、琵琶、三弦、胡琴为伴奏,以常德方言为演唱,以唱为主,说为辅,说唱相结合。

常德丝弦主要可分为。牌子丝弦、板子丝弦、过场音乐等三大部分。据上世纪50年代整理的统计资料来看,常德丝弦曾共有近300首曲目,现保留下来的只有100多首曲目。这些曲目的内容、形式、结构、节奏节拍、旋律风格、情绪都各具特色。其中曲牌体的曲调在丝弦音乐中数量较多,至少有200多首。例如[元宵歌]、[剪剪花]等就属于牌子丝弦。板子丝弦与戏曲中的创腔手法有些相似,它分“川路”和“老路”两种。“川路”的音乐风格表现为明快、刚劲;“老路”则表现为浑厚、悲怆,多用于长篇故事中。过场丝弦大都篇幅短小,音域也不宽,但是其内容的节奏、调式、调性等多表现出一种活泼、喜庆的情绪,同时也是渲染气氛的需要,能带给人们一种欢乐的场面。

常德文化属荆楚文化的支脉,是以江汉平原和洞庭湖为中心所创造的楚文化,同东邻的吴越文化,西邻的巴蜀文化曾经是盛开在长江流域上的3朵区域文化之花。

在道光年间,随着丝弦艺术的流行,各地还纷纷组建了丝弦班社,1821-1850年澧州设立丝弦学馆,涌现了大批有建树的丝弦艺人,与文人们一起整理编写丝弦唱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贺小昆,他整理的《双下山》、《黛玉葬花》等传统曲目一直流传至今。清末民初,丝弦活动进一步发展。致使1936年5月丝弦小调《喜报三元》、《四季相思》等得以由上海百代、丽华公司首次灌制唱片。


(未完,全文共3739字,当前显示91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