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大豆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介绍太和县大豆生产现状,分析太和县大豆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太和县大豆可持续发展对策。关键词大豆;生产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安徽太和
1生产现状
1.1播种面积大,发展速度快
2002年全县栽培夏大豆3.3298万公顷,占全县耕地11.7333万公顷的28.4%,到2006年,全县栽培夏大豆6.779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7.8%,5a内翻了一番,已成为仅次于小麦的主要农作物。
1.2生产技术落后,单产水平低,年度间变化大
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幼,多数农户在大豆生产中投资较少,如麦茬地免耕直播,不能进行有效地病虫防治;不施肥或施肥量少;农田基础设施差,干旱时很少灌溉,涝渍时难以彻底排除,真正成为“雨养作物”,使得我县大豆单产水平低,年度间产量变化较大。据统计2002~2006年5a间,平均产量1804.8kg/hm2,其中2003年产量只有1124kg/hm2,产量最高的2004年也只有2159kg/hm2。
1.3品种多、乱、杂
我县除中黄13栽培面积约占50%外,另有皖豆15、齐黄33、徐豆12、鲁豆10号、豫豆19、豫豆22、豫豆25等品种,还有七月炸等一些农家种,品种多乱杂使得商品大豆籽粒颜色、大小、蛋白质、脂肪含量不一,价格难以提高。
2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2.1优越的自然条件
太和县位于黄淮地区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湿润气候的交替区,年降水量800mm左右,其中大豆生长期6~9月水量480mm左右。尤其是降水的分布利于大豆生长,常年6~9月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为66mm、206mm、131mm、80mm,分别与夏大豆的播种出苗期、分枝旺长期、花蕾期和鼓粒期吻合。常年6~9月的光照时数962h,平均7h/d以上,完全满足大豆整个生育期的需要。
2.2野生大豆的分布区,适宜于大豆的生长发育
(未完,全文共2443字,当前显示8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