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互文性看《牡丹》的用典]互文性

“互文性”,也叫“文本间性”,是法国符号学家、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1966年提出的。克里斯蒂娃把“互文性”看作一种文本特性,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与文本之间互为参照物,它们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开放的文本网络,构成一个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互文性”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方式与途径。就阅读角度而言,互文性“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使得我们不再线性地阅读文本”。也就是说,互文式阅读将作者、读者、文本与互涉文本之间的主从关系转化为互动关系,这样就能发掘文本的诸多意义,从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增值。


(未完,全文共1615字,当前显示30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