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诺苏人的羊圈] 羊圈

一支自称为诺苏的彝族人,他们安静地住在一个被称做羊圈的地方,使用简单的工具,践行着极其简约质朴的生活,与自然的妥协态度使他们在播种与收获之间保持着独特的精神

被称作羊圈的村庄

荷泽木呷说彩虹出现的时候不可以用手去指,不然手指会变弯;也不可以用手去指结在地上的瓜果,不然瓜果会从心子里烂掉;天天洗衣服,地里的庄稼会长不好;火把节的第一天谁家最早杀羊,来年田里就最早收获。

木呷和他的族人生活在羊圈村,这一支彝族人自称为诺苏,曾经为躲避战祸,在海拔更高的山地上放牧,在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向河谷地带迁徙,因为那里水草丰美,可以蓄养更多的牛羊。他们在小山诺日勒阿达的山脚聚居,修葺羊圈,也许正因为此,人们在新的徙居地命名之前用“羊圈”来指称,这个名字被沿用下来,至今仍然被远近往来的人称作“羊圈”。现在村庄聚落的布局主要是在公社化时代形成,但迁徙还在继续,每年都有从扎拉山迁来的家庭在此落户,最近一年,也有一些村庄中的家庭迁至白乌镇居住。

从四川省凉山州首府西昌出发向西南,越过磨盘山和小高山到达盐源县,在盐源县以西四十多公里起伏的坡地上,白乌镇只是一条小街,是元宝区的中心,四川省行政区划图上公路的末梢,公共汽车的终点。羊圈村是元宝区管辖十一个行政村中的一个,从白乌镇出发,在种着玉米土豆和荞麦的田地间步行8里路,就可以看见一壁红黑相间的山石耸立在路的尽头,那座小山被当地人称作日诺勒阿达,一条小河从山麓绕过,向延绵朝天的群峰伸展着一条狭长的谷地;那条田间的泥质小路把人带进一片河谷和接天连日的小凉山,以及那个散布在坡地与沟壑中的由泥土圈隔的村庄。元宝区境内的扎拉山最高海拔为3937米,河谷地带海拔2434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30人。木呷的母亲属于村庄中最大的格布家支,木呷的父亲是村庄中最早一个在白乌镇做生意的人。在1999年学校建成的时候,他也是村庄中唯一一个懂得经商的人。

诺苏人生活在极其紧密的家支关系之中,他们几辈人同住在一起,儿子成家之后也可以就近重建一间房子。儿童要背诵自己的族谱,能追述二十几代祖先的名字。古代的彝族社会要分成兹莫、黑彝、白彝、阿加和呷西五个等级,生活在洛日勒阿达山脚村落的人们大多数都姓格布,其它荷泽、吉多几个姓氏都与格布家有着复杂的姻亲关系。格布曾经是强大的白彝家支,村庄中其它一些姓氏是与格布一样的白彝和隶属于这些家支的较低等级的诺苏人,但人们都小心地不去提及早已废除的传统等级。村庄中许多家庭彼此都有姻亲关系,所以在农忙的季节里,总是几个家庭相互帮助,共同劳动。

诺苏人的土地

诺苏人种植土豆、玉米和荞麦,他们在耕牛的帮助下,使用简单的工具,向土地索取菲薄的食物,耕牛是一个家庭最贵重的财产,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耕牛。土豆和荞麦是人和牲畜的主要食物,玉米可以在白乌镇卖出比土豆更高的价钱,所以他们通常不将玉米留作食用。土豆与玉米隔年轮作,学校帮助村庄中的人使用地膜技术提高玉米的产量,诺苏人并不习惯逐株浇水的精细耕作。此外他们种植少量的烟草和花椒。花椒树自生自灭地生长在院前屋后或田垄边上。摘花椒是一件细碎缓慢的工作,多刺的枝条使诺苏人的双手伤痕累累。七八月间摘花椒的季节也是收荞麦的时候,成熟的荞麦田变得金黄,其间夹杂着翠绿和粉红,落在坡地上一片梦一样的甜蜜色调,但荞子吃到嘴里是带苦味的。太阳一晒,荞子就会崩落到地上,收割荞麦要赶在日上三竿之前。


(未完,全文共7319字,当前显示140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