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职人员现状
摘要。自实施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以来,军队院校聘用了大批非现役人员,丰富了军队院校多元化的师资配备,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工作能力,是摆在军队院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从影响非现役文职人员能力发挥的因素出发,提出解决的对策,对探索我军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能力发挥
为了适应军事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的军队都建立了文职制度,招聘和使用大量文职人员,以保障军队执行各种任务。目前,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的文职人员数量占据了军队的“半壁江山”。在军事院校中,美军陆海空军种院校教员中,文职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60%,50%,51%[1],还有大批文职人员在武器装备技术研究领域工作。这些“不穿军装的兵”虽然不统计在现役兵力之内,但却是军队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条例》决定在全军实行文职人员制度,并从2006年开始从社会上聘用部分文职人员,实行契约化管理[2],这是对我军力量构成和用人制度的重大调整改革,是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3]。
几年来,非现役文职人员在部队编制岗位上履行着“准军人”的职责,并作出了突出成绩,例如:我院就有多名非现役文职教员在教学比武中获奖,还有人在各类科研项目中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项,在院各项表彰中经常能听到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名字。
随着部队整体转型的推进,学科门类和专业分工的细化,非现役文职人员将逐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成为我国军队院校建设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4],但与外国军事院校相比不难发现,我国非现役人员的工作潜能还远远没有被激发出来。
1.影响非现役文职人员能力发挥的因素
(未完,全文共2432字,当前显示75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