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主要包括危机防范 校企合作关系中的危机成因分析及危机管理

摘要。校企合作关系是高职院校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关系中存在的危机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合作性、互补性、契约性、补充性等四种校企关系模型入手,寻求危机管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危机;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09-02

在对于危机的定义上,美国菲尼克斯德弗瑞(devry)技术研究院院长、著名危机管理专家劳伦斯·巴顿博士将危机定义为“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从定义中,我们能清晰地分析出危机不是事件,是状态,它具有突发性、威胁性、紧迫性、公开性四大特点。

校企合作关系是高职院校公共关系的重要方面,校企关系的恰当处理对于深化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公关管理水平,树立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从这层意义上讲校企合作关系中的危机管理对于高职院校的危机公关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校企关系中的危机管理则指由于主客观的因素或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在某一危机事件发生时,校企关系面临破损甚至破裂,并给双方的声誉、利益或品牌形象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给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一、校企合作关系中的危机成因分析

一般意义上,我们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投资合作、引企入校、进修提高、定向双元等多种形式。但从双方在目的性与资源性的互动程度上来讲,我们将其关系形态分为合作性、互补性、契约性、补充性四种模式。其特点如表1所示: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校企关系的紧密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合作形态,而合作形态取决于双方在目的规范及资源的互动程度,根据互动程度的不同我们将校企关系的危机成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在校企合作关系中,影响危机的客观因素表现为合作动机。双方合作动机的差异体现在合作形态上则是目的性和资源的互动程度不同。这种合作动机的差异性内容是客观的,表现形式则是主观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合作的动机、动机内涵和合作形态见表2:

校企合作中校方合作的动机、动机内涵和合作形态见表3:


(未完,全文共2938字,当前显示90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