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校长论坛材料
“校长”这一概念源于西方的“大王”,其含义是在身份、地位、重要性和权力方面名列第一。从辞源上看,校长是一校之长,掌握着决定学校运行的权力。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影响学校组织发展,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首脑,学校发展的掌舵者。
一、农村学校校长概述
我国中小学校长随着清末新型学堂的建立而诞生。1862年,清朝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近代新式学堂的产生。大兴“废科举、兴学堂”之风,创办了许多新型学校,各地对学校领导者却无统一名称,“堂长”、“主事”、“总教习”、“总理”、“监督”等不一而足。民国以后,蔡元培先生任教育总长,着手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革,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统称为校长”。从此,我国学校最高领导者有了规范的名称――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聚集教师精神的一种力量。校长的素质是履行职责的基本保证。
现代校长的素质指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兴趣、文化、意志和体力等。我国21世纪中小学校长素质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四大基础素质、六大现代管理意识、八大现代管理能力。基础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自我发展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管理意识包括民主法制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科研兴校意识、校本管理意识、效能意识。现代管理能力包括科学决策能力、统筹教育资源能力、领导教学工作能力、协调公共关系能力、创建校园文化能力、获取利用信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依法治校能力。校长也是教师,是特殊教师,是教师的教师。
校长的成长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职前预备期(5~7年):教师经过努力,成为优秀者。适应期(2~4年):需要尽快转变角色,树立校长角色意识;深入调查研究、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了解、树立形象、赢得信任。称职期(3~5年):校长已经熟悉学校管理,积累丰富办学经验,有意识探索办学规律。成熟期(10~15年)校长能够不断反思,将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办学亮点,由亮点凝聚特色,由特色汇聚优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导,现代领导学认为,领导的概念包含三重含义,第一权力,第二责任,第三服务。
农村学校多指远离城市,经济欠发达、交通偏远不畅、信息相对闭塞、条件相对艰苦、教师待遇不高、人数较少的一类学校。农村学校校长多有管理积极性,但缺乏现代学校管理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多实施维持性管理,没有发展的策略和对学校的营销理念。许多农村学校依法行政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农村学校机构不健全,缺少民主监督,行政管理不规范。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学校校长较多关注实施新课程、教育基础理论、学生德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控制农村教师流失、留守儿童教育等。一是管理观念滞后,没有教育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受传统观念影响,缺乏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把握;保守、安于现状,难于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二是素质能力差距大。农村学校校长个人能力、心理状况有差异;创造能力、职业个性水平普遍不高;改革创新、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领导艺术还不符合现代学校校长的素质要求。三是现代教育信息量偏少。农村学校地处偏远,与外界接触不多,条件非常有限。四是学校管理缺乏多样化。农村学校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领域越来越广泛,面对新问题管理方法单一,缺乏管理艺术和机智。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属于经验型或行政型管理。农村学校校长较为年轻,缺乏教育管理经验。校长年龄和教龄存在地域差异,校长学历也存在地域差异。据抽样调查,学历分布大致为:中师22%、大专63%、本科15%,无研究生学历。
(未完,全文共5292字,当前显示150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