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勿让“新校区”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紧箍咒”]供给侧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

建新校区,似乎已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调之一,随着一座座钢筋水泥浇铸的“灰色森林”的拔地而起,一番大兴土木、豪置硬件、校容奢华之后,校园规模扩大了,楼群高高耸立了;学生扩招了,教师人数更是成倍翻番了。然而,学校的精神底气与质量反而变小了、变空了,教育似乎陷入了形象上不叫好、内涵上不叫座的尴尬。对于很多不需要建新校区的学校而言,新校区不仅没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相反,似乎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紧箍咒。

虽然学校空间足够大,但对学生来说,似乎大得没有意义。想课下找老师请教,可老师们上完课就急着回城;想接触社会,可周围只有小商品一条街。千校一面、风格雷同的新校区不但尘封了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老校的个性风采,也让人们很难在新校区中找寻出学校发展历史的年轮,人们似乎也更难看到“特色”――这个中国教育熟悉而又稀缺的字眼。当下,不欠银行贷款的学校几乎不存在了,而欠款在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学校比比皆是。学校欠款的主要原因是大兴土木,大兴土木的一个更大缘由是一窝蜂地建新校区。巨额贷款是否能还上校长们并不用考虑,因为“银行是国家的,学校是国家的,用国家的钱办国家的教育”是校长们的共识。

一、新校区遍地开花的诱因

教育――一个充满温情的词。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管理的行政化和以升学率为目标的市场化两个方面的挤压,在匆忙和浮躁中,没有片刻沉静。草率、短视、不负责任,使得大家都在用超乎寻常的方式,希望在短期内创造奇迹,也使教育评价重功利表象,而忽视价值传承。其中,遍地开花的新校区,就是浮躁与功利最直接的表象。是什么诱因让新校区遍地开花呢。

1拆迁

2010年4月27目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王淦生的文章“学生习作《母校之殇》震撼我的心灵”,现摘录文中部分语句:

母校美好而慈祥,坐落在市中心附近,喧闹的城市因她而有了一片宁静,……她为我的家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是,今日市长一拍板,要将她拆了。理由呢。是因为她阻碍了一条街道的拓宽……

这所学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被摧毁,在知识贬值的“文革”时期没遭到破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和平年代却被拆掉……

这里不久会建造一条宽阔繁华的街道,标志着经济发展的车轮会轧着母校的身躯过去。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当今的中国不胜枚举。

道路拓宽和学校建筑设施的保留孰轻孰重。城市规划中计划拓宽的这条道路能否为保留学校建筑设施而“改道”。市长的一句“拆”,拆去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这方水土的文化象征,拆散的不仅仅是教学设施,而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子的心。一夜之间,一所学校没了,多少师生的精神家园也随之消失。

被拆迁学校另择校址,重新来建,不仅浪费国家的财力、物力,也使教育经费本就不足的学校债务累累。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少数官员极易寻找到权力寻租的空间。形成教育腐败的冰山一角。

2办教育园区或教育城

2010年2月25日《新京报》李昌平文章《警惕把教育当成城市化工具》,现摘录其中部分语句:

教育大发展了,城市化或城镇化水平大提高了,政绩看得见、摸得着了,一举三得、一箭双雕……

快速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办法有三个,一是搞经济开发区,……这叫“工业集中化”带动城市化或城镇化。二是党政机关“迁都”,……这叫“权力集中化”带动城市化或城镇化三是办教育园区或教育城,借改善教学条件,办一流教育之名,把全县(市)的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新城区,名曰“教育产业集中化”带动城市化或城镇化

集中公共资源办“千秋伟业”,多么响亮的口号。


(未完,全文共6215字,当前显示145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