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御和应对突发事故、自然灾害
2012年7月21日10时至22日6时,北京市出现了60余年来最大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为215毫米,其中最强降雨出现在平谷挂甲峪,20时~21时达100.3毫米/小时;最大降雨出现在房山的河北镇,降雨量达到460毫米,突破历史记录(1951年以来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雨量为朝阳418.4毫米)。这场强降雨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破坏:全市受灾人口160.2万,受灾面积47.9万亩,停产企业761家,56处道路塌陷、桥梁受损,79人因暴雨遇难,直接经济损失116.4亿元。
突如其来的暴雨,就像发给北京市政府的一张严峻考卷。从暴雨降临到现在已有半个多月,我们也可以基本看清地方政府在这场考试中的表现。
暴雨到来之前,北京市政府在媒体上发布了暴雨来袭信息,建议公众不要出门。14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黄色暴雨预警。18时30分,黄色暴雨预警升级为橙色;这是北京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的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当时预计这场降雨将持续20小时。但这些信息并没有引起太多公众的重视,在暴雨夜北京还是有数以万计的民众去观看体育比赛以及一位歌星的演唱会。众多出行的人也没有因暴雨信息取消或者推迟出行。虽然北京市政府进入了应急防汛状态,出动了交通、公安、消防、防汛、急救等部门,但暴雨预警信息的缺乏,公众和官方的双重准备不足,城市地下管道排水不畅等多重因素,最终使暴雨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暴雨之后,北京市政府以及相关媒体的应对表现,相较之前有一些明显的进步,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央媒体首次公布遇难者名单。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可谓破天荒举动。7月26日晚,中央电视台公布了遇难者名单,包括了遇难者姓名和死亡原因,意在让公众不仅要记住遇难者,更要吸取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教训。7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也刊登了66位遇难者名单。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逝去的生命不再只是符号。对遇难者的尊重,往往被视作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它不仅体现出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更重要的是它使平凡而普通的个体得到了生命中最后的、也是应有的尊重。[1]
与此同时,政府和媒体在应对此类突发事件中的不足也显而易见。
第一,缺乏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
(未完,全文共3645字,当前显示93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