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小写的批评:论中国“反本质主义”批评的理论维度与话语形态:本质主义

自拙文《反本质主义文艺学如何可能》发表以来,文艺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陶东风先生、方克强先生、南帆先生、吴炫先生、朱国华先生等诸多学界师友陆续对此进行了一些回应,澄清了不少理论问题。在讨论中,大家的学术兴趣与焦点主要集中在文学基本的纯理论问题上,大家普遍较少甚至基本没有涉及直接进行文本阐释与作品解读的批评实践。不过,在我看来,包括小说批评、诗歌批评、美术批评在内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带有更为鲜明的从“本质主义”话语向“反本质主义”话语转型的倾向与特征。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史上,它们的话语价值与学术意义事实上绝不亚于那些纯理论性的文艺学著作与论文。

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批评话语出现了一种革命式的断裂,一些批评家借助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资源的启示而告别了自梁启超和王国维以来的“本质主义批评话语”。我将这种超出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后另行生成的话语形态称为“中国新批评”。“中国反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将批评从‘大写’的意识形态话语中解放出来,让每一次批评活动都变成对具体艺术作品独创性的分析,变成偶然性的、具体性的‘去蔽’活动的响应,变成‘小写’的话语实践。由于不再依赖于任何意识形态话语,后现代性批评与艺术创作一样是一种高度具体化和个性的自由之思。与艺术创作一样,每一次批评都是一次活生生的‘去蔽’,它展示出艺术世界中事物意义的生成性和特殊性,启示着人生存的无限可能性。”具体而言,中国当代“反本质主义”文艺批评究竟存在着哪些理论维度。出现了哪些话语形态。

一、“解构之维”与“解构主义批评”话语形态


(未完,全文共2659字,当前显示70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