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芬兰中小学教育信任文化的因素探究] 芬兰教育的信任

[摘要]芬兰中小学教育的成功已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这与芬兰基于信任的教育管理模式有着密切联系。独具芬兰特色的“信任文化”不仅为教育者之间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发展机制,还大大促进了教育效能的提高。这种“信任文化”的形成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如高质量的师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创建等,而这些方面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尤为需要。

[关键词]芬兰;信任文化;教育管理

一、“信任文化”形成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芬兰教育体制高度集中,学校受到中央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严格管制,并对教师的日常工作都进行了具体规定。这种管理模式到80年代才逐渐开始转变。到90年代初,芬兰经济陷入危机,中央政府开始削减教育经费。地方政府为让学校和儿童不受其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如:减少开支、提高效率等,从而赢得了社会和上级政府的广泛信任和支持,促进了中小学教育的“信任文化”(trustculture)的形成。①此外,“信任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廉洁的政府,根据“透明国际”组织(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自1995年成立以来公布的清廉指数排行榜显示,芬兰一直都位于排名前列,到2006年,芬兰和爱尔兰、新西兰并列成为全球最清廉的国家②在芬兰,公共机构包括教育部门受到公众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诚实和信任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从而促成公众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

二、“信任文化”的基本内涵

芬兰“信任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指,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相信教师、校长、家长和他们所在的团体能为国家的下一代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③教育部作为全国教育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负责起草与教育和培训有关的法案,实施经议会和政府通过的教育政策,并对几乎所有的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监督。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教育部下设的中央代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初、中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与培训,制定国家核心课程和学生评价规则等。虽然教育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作为教育的中央管理层,但地方政府拥有宪法赋予的自治权,很多有关教育的具体事务都是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团体等自行决定,如地方教育当局与所在地的学校、教师一起,可根据教学大纲共同设计本土课程,并对其课程进行自我评估而逐步改进。在芬兰,校长和教师作为公认的“专家团体”(asocietyofexperts),在赢得上级教育部门和公众的信任同时,还被给予了高度的自我发展的自主权,如学校可在基本落实国家核心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发展条件和需求及学生特点,制定赋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计划;教师也享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可以自主检测学生、自主设计课程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学校和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而政府通过邀请教师和学校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决策,对教育部门也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其一,当看到学校和社区对本土课程和学校教育的总体安排有决策权后,那些拥有高专业水平和良好道德素养的教师们都很乐意承担起新的责任;其二,在“信任文化”的影响下,学校很乐意承担起领导教育改革的新使命,在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可以说,每一所学校,至少从理论上讲,都可以设计本校自己的改革策略,如学校教育宗旨说明(missionstatements)、学校前景及实施方案和规划等,而这对芬兰教育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信任文化”形成的若干因素分析

1.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信任文化”形成的前提


(未完,全文共5718字,当前显示142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