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煤矿高温热害形成因素及防治措施 煤矿巷道底鼓防治措施
摘要根据平顶山煤矿的调研资料,综合分析发现形成煤矿井下热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入风温度高、地热、机电放热等,在对通风降温方案的降温效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平顶山煤矿高温热害综合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平顶山煤矿;高温热害;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td7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1-0319-02
当矿井内环境气温超过人体正常热平衡所能忍受的温度时,就会导致劳动效率降低,事故频率增加,健康受损,甚至中暑休克。据南非金矿统计,从1956~1961年,在湿球温度32.8~33.8℃下工作的工人,中暑死亡率为0.57‰。基于高温作业导致中暑死亡的现象,各国对合适劳动环境的小气候进行了大量研究。除了较早采用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外,还先后提出了各种指标,如干、湿度(冷却度)、等价温度、实感温度、热力指数等,力求用某一综合性指标来确切反映劳动的适宜温度和湿度等。中国矿山仍以干球温度为指标,并规定井下工人作业地点的气温不得超过26℃。本文综合分析了平顶山煤矿高温热害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平顶山煤矿高温热害的形成因素分析
夏季气温影响导致入风气温过高,是平顶山小型浅井和大型深井建井时期夏季高温的主要原因。河南平顶山大片地区7月平均最高气温超过30℃,有时高达40℃以上。炎热的气温是导致平顶山煤矿高温热害的主要原因。
(未完,全文共2724字,当前显示61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