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自觉的内涵及实现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摘要]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自觉的定义结合起来阐发,教育自觉是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认识教育的规范及目标,并在认识上对该规范和目标高度认同,而且在行动上也体现出积极主动、心甘情愿的行动。教育自觉蕴涵着教育规范自觉、教育认同自觉和教育行动自觉的内在要求,而活动主体是最关键的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自觉内涵应当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来阐发,主要体现在教育类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自觉实现路径,要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动主体——国家层面、院校领导、教师队伍、高职学生和企业行业。
[关键词]教育自觉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罗锋(1983-),男,福建龙岩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秘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福建福州350003)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17-03
一、教育自觉的定义
对于“教育自觉”的概念,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从“自觉”的中英文含义出发,引申出“教育自觉”的概念。如湖南文理学院的徐桂芬和李宝斌、齐恒等,在其论文中都依此进行定义,提出“教育自觉”是“源于对教育性活动的深刻认识和对活动意义的肯定判断,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朝着教育终极目标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的一种教育品质”①②。并不约而同地引用了罗章、张诗亚所作的《教育自觉:以〈诗经〉之耳倾听土家山歌》论文中的阐述,指出了“教育自觉”所具有的“守候积极地孤独”“准备长期的等待”等内在要求③。二是从“文化自觉”的概念出发,引申到“教育自觉”。如郭喜勇、刘玉新所作的《从教育自觉走向自觉教育》一文,即是受“文化自觉”概念启发而提出,也认为“教育自觉”是“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朝着发展人、提升人的教育终极目标,积极主动、心甘情愿行动的教育品质”④。“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概念。这两种思路殊途同归,给出的定义也基本相似,但在对于“教育自觉”的内涵延伸上存在局限性,更多仅从“自觉”的内在品质来阐发,而未对“教育”进行规定。笔者以为,对于“教育自觉”的内涵,除了“自觉”本身的要求,还应着重落脚在“教育”的本质属性上,如此才能更贴切地反映它的内在要求。教育的本质属性目前有比较统一的提法,即“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这也是决定某种教育类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基础教育、大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类型的区别,都是由此本质属性来定位的。
(未完,全文共7342字,当前显示12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