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五号屠场 “人”之死:《五号屠场》中人物的不确定性

一、引言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库特·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明确表示:“本小说里几乎没有人物,也几乎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因为书中的大多数人物都病弱不堪,都是被巨大的力量耍弄得无精打采的玩物,战争的主要后果之一就是:到头来,人们丧失了充当人的勇气。”后现代小说中的人物一般都是滑稽、卑琐、无助的小人物,不知道何去何从,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作为人的价值和自我无法实现,从而在认知与价值的层面上对传统意义上的“人”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同时,后现代小说也通过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对作品中的“人”进行了颠覆与解构。

二、双重性

小说的主人公毕利是一个经过确诊并有过住院治疗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在断裂的时空环境中幽灵般地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德累斯顿大轰炸制造的可怕惨相和清理死人坑的经历给他留下了难以消除的精神创伤。他的形象具有明显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使毕利的形象在不断的裂变和矛盾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既像是以德报怨、济世救人的耶稣,又像是滑稽可笑、傻傻呆呆的小丑。两种完全南辕北辙的特性却在毕利的身上得到了奇异的结合,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实际上,这两种特性是理性与疯狂的较量。理性已经失去归宿,但是距离疯狂还有一段距离。毕利只好在二者之间摇摆和徘徊,时而是看透尘世、宽恕一切、挽救苍生的救世主,时而是听天由命轻生厌世的木偶般的小丑。


(未完,全文共2519字,当前显示5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