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理论思考
摘要。文章对疫情防控的理论思考主要集中在疫情防控增强民族忧患意识、疫情防控考验国家治理、疫情防控的制胜战略等三个问题上。主要结论是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精神准备,党的领导、民族精神、人民中心、全面改革是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经受大考的硬核,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疫情防控的制胜战略等。
关键词:疫情防控;忧患意识;国家治理;抗疫制胜战略
2020年开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上下开展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次疫情是一次危机,疫情防控是一次大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重大实践。疫情防控有时段,但对疫情防控实践的理论思考却不能终止,需要逐步拓展和深化,使之成为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成为继续奋斗前行、应对新的风险的思想结晶和理论成果。
一、抗击疫情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质,是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思维方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2020年以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斗争,充分表明了增强忧患意识是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心理准备,是贯通疫情防控乃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的精神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中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1]这不仅是对执政党的要求,也是对全民族精神品质的揭示。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才能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才能够主动防患,从源头遏制疫情风险,全力救难,尽力减少疫情风险危害。
1.忧患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忧患意识是对可能发生的祸害、灾难的忧虑和防备。未来有多种可能,包含不利的、有害的可能,对这种可能的预感、预测、预防,构成忧患意识的核心。考察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历史,忧患意识是一种共同意识。民族经历的灾难越多,文化反思的能力越强,忧患意识的基因也就越明显。安全需要是人类社会和每个个人的基本需要,忧患意识就是追求安全的思维活动。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长城实际上就是抵御外来掠夺和侵略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和标志。《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诗句饱含着忧患意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文学史上的“忧患名篇”。忧患意识深深植入民族精神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和失败的危险,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弱胜强、反败为胜,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终成气象。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面临的“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临的“四种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忧患意识有着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要求坚持底线思维、防控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进行伟大斗争,都是基于对前进道路上困难和挑战、矛盾和阻力的深刻洞察。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提到“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1]可以说,忧患意识包含对来自各个方面各个方向风险的忧与患。这种忧患意识,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是培塑民族精神的因素。
(未完,全文共12576字,当前显示145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