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洋饭书》文化拓扑探究
摘要。《造洋饭书》一书出现于晚清时期,时值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从拓扑学的视角进行审视和分析《造洋饭书》,一方面可以就国人饮食特点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角度,对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微观样貌特征展开研究;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造洋饭书》,也可以管窥当时中国社会科学翻译状况之一斑。
关键词:《造洋饭书》;翻译发展史;文化拓扑;拓扑学
一、引言
晚晴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以求自强;由此,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掀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关于中国翻译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的历史进程,还是翻译自身的本体面貌以及脉络演变,包括邹振环在内的无数学者都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与反思。甚至对于mti课程的中外翻译史的教学内容,也有所研究。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别于西方,“吃”对中国人来说是为数不多的享受之一。而西方饮食是如何恰当地融合于近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在《造洋饭书》中就可以很好地体现。本文尝试就《造洋饭书》一书,结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交流,对中国晚清翻译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从拓扑学的视角进行审视与分析。
二、《造洋饭书》
1.西餐食谱的出现与流传。鸦片战争之后,西餐随着开埠的通商口岸开始深入到中国内陆。西餐的逐渐传入,使其自身所蕴含的较为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以及科学营养和卫生管理的理念、包括膳食合理的饮食方式等,这些对当时刚刚开始了解并逐渐重视科学的国人来说,无疑是新奇而受欢迎的。此后,西餐食谱应运而生。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是晚清西餐食谱集中面世的时段。除了本文所研究的《造洋饭书》之外,还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西法食谱》,以及由《随园食单》和《西法食谱》拼凑而成的于1897年刊行的《华英食谱》。梁启超最先将西餐食谱著录在案。在其所编写的《西学书目表》(1896)下卷“杂类”中“无可归类之书”一列,《造洋饭书》与《西法食谱》就收录其中。《西法食谱》面对的是西方厨师,执行的是标准的西餐做法;而《造洋饭书》则是出于教导中国厨师做西餐的考虑。二者不同的西化途径——“全盘西化”与“中西调适”造成了它们不同的流传命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中国社科翻译在晚清阶段的发展历程。在翻译上主要涉及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类似的研究见金瑞与邵华(2019),李胜玉(2018)等。
(未完,全文共3313字,当前显示98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