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审计风险及管控措施探索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各类潜在风险导致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和流程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以商业银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概念和特点两方面作为切入点,阐述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面临的人员经济责任界定、审计要点把控、审计对象存在抵触情绪、审计资料的收集等问题,并从主观、客观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提出识别、评估、应对经济审计风险等管控措施,并从完善制度保障、建设审计队伍、保证技术支持三方面提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管控措施
随着商业银行(下文简称“商行”)的发展,传统审计形式已难以更好地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需求。以审计风险作为导向,通过风险控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下文简称“经责审计”)环节存在的不足,可节约审计工作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当前,商行的经责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为重点问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经济监管环境,如何高效找出审计风险、优化管控措施、完善商行审计工作管理值得相关人员展开深入研究。
1商行经责审计概念及特点
1.1概念。商行的经责审计主要指内审机构、纪检监察部门在金融机构的委托下,对相关人员经责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查领导者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经营效益是否真实等,审计过程涉及范围广,具有综合性特征。
1.2特点。第一,审计对象主要特点体现在对人员的监督方面。审计对象、追责对象为银行的领导者,不仅仅是指其所在单位财务的收支情况。因此,审计工作程度更深,监督范围更大。第二,内容时间跨度大,经责审计工作不仅涉及财务收支内容,还包括管理者、领导者任期内经营指标完成情况,时间跨度3~5年,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全面的资料。第三,银行本身的特殊性,商行资本多数由国家直接投资,其市场份额、资产规模和经营利润在银行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1]。
2商行经责审计现存的问题
2.1人员经济责任界定。不同审计人员存在主观意识方面的差异性,对于经责审计工作认识程度不同,因此,在财务收支、效益、合法性等方面的评价也各不相同,在审计责任的界定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责任界定不清现象,造成相关责任人员相互推诿责任,增加审计风险。
2.2审计对象存在抵触情绪。经责审计过程中,部分被审人员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不全面,错误地认为此工作只是“挑毛病”,认为审计过程就是组织怀疑自身存在作风、财务等方面的问题,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难以积极配合。另外,审计对象存在较强的自我意识,面对审计过程态度消极。以上对待审计过程的错误认识,对相关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此外,电子银行的发展对传统商行的业务带来冲击,导致银行经济效益下滑,部分银行管理者为实现业务指标,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如利用银行名义销售不规范的理财产品,飞单以及违规放贷等。此时,审计对象为逃避责任,为审计人员提供非真实的资料,影响审计结果。
2.3审计资料的收集。审计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对于定量、定性等考核十分关键。当收集到虚假信息时,就会混淆审计人员视线。此时,若审计人员不能发现虚假信息,就无法对被审对象展开准确评价,导致审计风险。与此同时,当审计人员过度依赖以往经验,单纯抽取自身认为较重要的材料进行审核,片面审计行为难以对被审人员展开综合判断,造成结果偏差,说服力不足。
(未完,全文共6126字,当前显示139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