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材料
在很多人的眼里,叶嘉莹的印象还停留在《朗读者》上,哪位学术渊博、风姿卓越、仪态优雅,被董卿称一声叶先生的她。
然而,事实上,叶先生是当之无愧,也是名副其实的。她自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
在苦水里泡着她,却没有被凄风苦雨溺死,而是走了出来。
一在第五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94岁高龄的她宣布要把毕生所有积蓄捐给南开大学,用于支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首次,她捐了1857万,成立了南开大学迦陵基金。
先生之风,犹如从古诗词中自然而然生发出来,令人见而忘俗。
在她90岁生日的时候,前总理温家宝发来贺词:
心灵纯净,志向高尚,
诗作给人力量,
多难、真实和审美的
一生将教育后人。
这样的赞誉,道出了叶先生的儒雅之风、士之品格。
如今,她生活在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在哪里读诗诵词、教授学生,潜心研学,尽情自由地在诗词的海洋里畅游。
哪里也成了很多喜欢古诗词、研究古诗词的学者、学生以及各界人士聚集的场所。
在哪里,只有诗词,哪里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哪里也成了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圣地。
叶先生一生颠簸流离,无论是在沦陷区的北京,还是在流离失所的台湾,再到后来漂洋过海的加拿大,她都一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讲授着诗词、传播着中华传统文化。
曾经是她学生的台湾作家陈映真,回忆起叶先生当年在讲台上的风采,如是说:
她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叶教授在中国旧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
《人物》杂志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叶先生回国授课时的场景:
1979年叶嘉莹回国授课时,徐晓莉是一名旁听生。当时她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特意跑到南开大学旁听。她回忆说‘那个时候大家穿着清一色的(衣服),男生和女生都分不出来,可是叶先生在讲台上那儿一站,从声音到她的这个手势、这个体态,让我们耳目一新。没有见过,真是美啊。
自1945年从辅仁大学毕业至今,她已整整的在讲台上站了70多年了,桃李满天下。时至今日,她仍然乐此不疲,愿意给年轻人讲课。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
即便是九十多岁如此高龄,在讲座中她依然坚持站着,学生递给她一把椅子,她却拒绝了,全程没有任何停顿,站着完成了两个小时的讲座,她说要抓住老年的尾巴。
在场的学生无一不感动的。
她在讲座中曾说:
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因为我觉得我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我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也能够接受。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师长和老师。
叶先生平生经过战乱,遭遇波澜,她却把个人的悲苦看得微不足道。
但是,她把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视作珍宝,视作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
她毕生的愿望,就是要把这点光明传下去。
叶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说:
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人生转眼之间就衰老了,我九十岁了,但只要还能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仍然愿意继续做这样的工作。
叶先生教龄超过半个世纪,遍历海峡两岸,大洋东西,就古典诗词方面的人才培育,她的贡献恐怕就称得上无出其右了。
叶先生经历过不少挫折和苦难,但一生能与诗词为伍,则始终是她最大的幸运和乐趣。
这个莲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莲子留下来。
二叶先生写的《踏莎行》里的开篇之句便是。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可以说,叶先生一生苦难相随。
花季遭受丧母之痛、父亲杳无音信,中年遭遇丈夫家暴,垂暮之年又受尽失去女儿的失亲之痛。
(未完,全文共4735字,当前显示14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