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谈“德不配位”的现象及对策

“德”字形从“彳”(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其意指道德、品德。。《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就是说一个要做到“学”、“问”、“让”,才能算是有“德”。《易·乾卦》曰:“君子进德行业。”唐孔颖达注:德,德行;业,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品行,建功立业。引申义有美好的品行,良好的志向及有道德而贤明等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一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方向,以聚焦“三农”问题为导向,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这种“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也回答了社会主义治理重心下移进程中“乡村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央顶层设计,既是对新时代“三农”发展方向的指引,更是为“三农”发展目的所在的期待。

从“三治”内容看,“自治”是目的,“法治”和“德治”是方法、是手段。“法治”和“德治”在新时代农村“自治”的过程中,犹如鸟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但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的是“德治”使用成本低、易推行的是“德治”;使用效果好、巩固久的还是“德治”。因此“德治”重要性对我们农村基层干部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在农村治理的现实过程中,我们有部分干部由于政治学习不够,理论水平不高,服务宗旨不明,奉献意识不强,在推进“德治”的过程中,降低品行要求,淡薄价值取向,目无法纪规范,出现了“德不配位”的现象:政治没底子,胸中没点子,做事没脑子,工作没着子,找人没路子,说话没刮子,处事没谱子。结果是工作做不好,经济上不去,人缘修不到,领导不认可,群众不买账,位子坐不长。更有甚者,辛苦几十年,一个跟头“回到解放前”。

“德不配位”的表现,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工作热情高,整治觉悟低。这种人只知道埋头拉车,不注意行路方向。只去做事,不学政治,不讲正气。不注重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不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造成政治免疫力低下,稍不留神,就容易触碰“红线,甚至稀里糊涂踩上了“地雷”。

第二、自信认知高,辨别能力低。由于政治敏感性降低,加上平时不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遇到矛盾和问题,偏听偏信,主观臆断,不去研判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失去了公平和原则,失去了民心和信任。


(未完,全文共3023字,当前显示100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