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部个人事迹材料
在11月16日公布的第五届江苏省精神文明新人新事候选人名单里,人们看到这样一个名字——*。就是他,放弃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老家;就是他,为了给乡亲们调整农业结构趟出条新路,投入大半生积蓄,吃尽千辛万苦办起一个农场;就是他,在事业蒸蒸日上、效益节节上升时,将农场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
采访*时,他平静地说。“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实现人生价值,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决策:辞职返乡
宣堡,地处黄桥老区,是泰兴有名的银杏之乡。33年前,*从这里走入军营,当上了一名工程技术兵。1988年,正营级的他军转业到仪征化纤公司,先后任基建设备科科长、木制品厂厂长等职。就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1999年,年届半百的*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职返乡,为乡亲们做点事情。
对此,不论是单位领导还是亲朋好友一时都很难理解。老两口在仪征有着良好的待遇和生活条件,两个女儿一个已大学毕业在南京工作,一个正上大学四年级,“养养老、忙忙好”,过现成日子多好,为何偏要回老家找罪受。
然而,老叶不这样认为。老区淳朴的民风培育了他敦厚善良的性格,20年军旅生涯养成了他脚踏实地的作风。此前每次返乡,他都通过探亲访友、走村串户了解家乡的点滴变化。1999年初,*和老伴一起回乡探亲,发现庄上不少土地抛荒。一问才知道,当地农民习惯了稻麦两熟的传统种植模式,由于近年来粮价下跌,辛辛苦苦种一年田赚不到几个钱,想搞农业结构调整,又苦于心里没底,不知该如何着手。对故土有着深厚感情的*,看到这种状况心疼不已。难道种田真的没赚头了吗。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叶决定发挥自己信息渠道广泛的优势,回乡搞种植养殖业,为乡亲们调整农业结构引条路子。
(未完,全文共2503字,当前显示71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