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执法与刑事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四川调研“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时强调:在执法中,必须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既要长期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又要对轻微犯罪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执法中如何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刑事政策
什么是刑事政策。我所理解的刑事政策是指代表国家权力的公共机构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围绕预防、控制和惩治犯罪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对因此而牵涉到的犯罪嫌疑人、犯罪人和被害人所采取的态度。它具有五个特征:意向性,即意志倾向性。刑事政策就其基本精神而言,是国家或执政党对犯罪现象的意志倾向。意向性是确定性与不确性(模糊性)的统一;开放性。刑事政策本身是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与发挥作用,是以与外界不断交换信息为前提,这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正因为如此,刑事政策适时、适地的出台来平衡国家、社会、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使之协调稳定,从而弥补法律之不足;综合性。刑事政策的立足点虽然仅限于刑事范围,但其可以跨越刑事法律,直至法律范围以外的相关领域;层次性。刑事政策不仅有全国性的,还有地方性的。如对“法轮功”的打击就是全国范围的;权威性。刑事政策可以直接渗透甚至直接左右刑事立法的原则规定和刑事司法的弹性幅度,政策能转化为法律,而法律只能体现政策。当法律与政策相抵触时,必须依据刑事政策,法律对形形色色的客观危害行为没有明确规定时,必须依据政策来理解法之精神作出裁判。
二、“严打”刑事政策的界定
(未完,全文共2985字,当前显示64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