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陈薇事迹学习心得感想
共和国勋章陈薇事迹学习心得感想12003年,非典爆发,也把陈薇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很多医护人员感染了肺炎,陈薇带领着团队不分昼夜地攻关。
点击播放gif1.6m在先后奋战了50多天后,他们终于如愿研制出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这种干扰素对非典有抑制作用。
当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后,没有一人染上肺炎。
而在这100多天的战场上,她没有见到过一次家人。
4岁半的儿子思母心切,看到妈妈在电视上出现,忍不住隔屏亲吻。
除却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陈薇因此一战封神。
2008年,汶川大地震。
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组长,在余震不断中率队入川,艰苦战疫两个月,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同年,北京奥运会。
她又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领队员进驻20个主要场馆,负责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任务,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
而荒唐的是,病毒初期,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对于埃博拉患者的呼救声视而不见,全球性的不作为,正是埃博拉病毒爆发的罪魁祸首。
而早在2006年,在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针对这一烈性病原体展开了研究。
她敏锐的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许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14年后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也证明了她当年的先见之明。
也正是在她的强烈坚持下,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终于获得了国家863计划支持。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50%~90%,并向世界国家扩散。
而此时,后知后觉的世卫组织队伍,溃败。
欧美多国援非队伍,溃败。
一时间,世界谈埃色变。
又是危急关头。
陈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征塞拉里昂。到西非一线去,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
在塞拉里昂,经过多个夜以继日的攻关、多次的疫苗临床试验。
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一举成功。
相关科研论文在12月23日凌晨发布在了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这也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当地工作人员合力将陈薇托举起来,抛向空中
在塞拉利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别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要为她点赞。
三十年来,一次次与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在无形战场拼死搏杀,她从未畏缩不前过。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忘我地投入与奉献精神,儿子也耳濡目染。
埃博拉爆发后,她的儿子麻恩浩,是中国唯一一位在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到西非做志愿者的中国中学生。
图为2015年埃博拉疫情后,母子两人一起上台领奖
奔赴最前方的战场,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最充分的方案,开展最长期的奋战。
这是一名科学家的清醒,也是一名军人的坚毅。
2015年,因功勋卓著,陈薇晋少将。成为当天晋升的唯一一名女军官。
2016年,她与屠呦呦一起,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新冠病毒再次肆虐,女将军披甲出征。
而之后,也就有了我们开篇的故事传说。
与毒共舞29年,女将军,威武。
大医精诚,巾帼英雄
已经有太久了,出门时战战兢兢,想喝杯奶茶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盼头。病毒的问题,完全可以靠疫苗解决。
就像陈薇院士所说。疫苗是终结新冠最有力的科技武器,这个武器如果由中国率先研制出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仅体现中国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我们的大国形象。
在与病毒搏斗的过程中,只有疫苗才能实现真正的全民免疫。
做好失去亲人的准备,跟不战而降有什么区别。
曾经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
(未完,全文共4736字,当前显示14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