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
"三农"问题不在三农本身,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不是减负,它是关系到国家的整个发展战略问题。也就是说,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是不是应该由社会的各个阶层相对合理公平的分配。在这个问题上,靠市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市场天生是产生不平衡与不平等的。那么,政治国家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毛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中,谁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农民所受的剥夺如何补偿。工人的低工资有福利补偿,三十年积累得巨大国有资产,没有转移到个人或海外,它正是新时期改革的资本。20年来的市场经济导向的发展战略,快速工业化的发展诉求,已经使得市场的不平衡性充分体现出来。解决的办法,我的想法有三个。
第一个建议是将农民组织起来。20年的改革开放,完成了一个过程,劳动的雇佣化过程,不管这个劳动是在私人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还是国家官僚资本中。这三种资本性质不同,但在雇佣劳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个过程的完成,要求我们将政权力量能否保护劳动的问题提出来。当然,我们有《劳动法》,但它能够提供多少保护。所以,劳动者,包括工人、农民,其弱在于分散而无组织,如果组织起来,它是最强大的阶级,因为他人口众多。1848年2月,法国的小农占法国人口的65%。当时搞民主选举,结果农民们把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选出来,选出来一个皇帝。当时他们的口号是:打倒富人,要求公正;打倒共和国,皇帝万岁。因此,总的来讲,整个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红利如果只让某一个或几个阶层独占,另一些阶层得不到好处,甚至还要付出代价,这样的发展战略是维持不下去的。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的中国问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必须要走社会主义的根本理由。如果贫富分化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地方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就尖锐起来了,那个时候,中国就要乱了。看《邓小平文选》3卷本那个谈话,大意如此,略有词句上的混乱。
我认为,"三农"问题,事实上是农民与国家和农民与市场的双重关系问题。分散而弱小的农户,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之间的交换,表面上是等价交换。实质上,价格与其说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此处似乎有些疏漏--整理者),还不如说是由提供产品的两大集团的市场谈判地位决定的。比如说工资水平,表面上取决于劳动者的供求关系,实质上这是谈判的结果。在劳动无限供给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的谈判地位就不平等了。但如果劳动者结合起来组成工会同资本家进行谈判,工资立即就上去了。所以市场上的平等交换是一种表面现象,透过它看,决定交换的价格的更深刻的原因是生产者的谈判地位。
(未完,全文共4025字,当前显示10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