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教育片观后心得体会
校园欺凌教育片观后心得体会一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有勒索钱物,还有辱骂殴打,更有脱衣扇耳,暴力程度令人震惊,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关注,针对该问题,基层干部群众提出多项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处理校园欺凌只能援引《治安处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处理。而实际处罚很少,力度也不够,有的只是赔钱了事,不足以对此现象产生震慑。因此,需尽快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规,明确监护人、学校、社区、公安、司法等的职责;同时司法机关应加大对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件的惩罚力度,各方形成合力,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强化舆论宣传,设立反校园欺凌宣传周。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披露欺凌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引起家长、老师对教育欺凌事件的重视。同时,通过设立反校园欺凌宣传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
家庭、学校、社区及公安加强协作。家长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违反法纪要承担责任。落实学校分管副校长职责,切实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同时要充分发挥校规校纪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作用。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校园范围内应普遍安装监控摄像头,不留死角。学校应和家长、社区、公安等共同成立反校园欺凌小组,专门负责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畅通学生申诉渠道。
净化影视、游戏及网络空间。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影视、游戏及网络中的暴力、欺凌、色情等内容的审查管理,减少其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先进典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
校园欺凌教育片观后心得体会二
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应该从更长远着手,推行规则教育。多年来,与知识教育相比,我们的规则教育严重缺失。虽然有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但内容相对简单,宣示性的内容较多,且缺乏对各种情形后果模式的设定。除此之外,在学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轻易批评学生,不敢指出学生在行为规则上的错误。而规则意识正是在不断矫正错误的过程中被强化的,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对一些家长来说,也需要改变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强调,提高对子女规则教育的重视,不能把这一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总之,应该通过建立一套行为规则及其教育体系,激励家庭、学校和社会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
未成年人的心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部门需要制定一个内容详尽而具体,且含有相应后果模式的行为规范,让学生养成底线意识,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不能接受的,以及这些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经验,比如有的国家对幼儿园至5年级学生,以及5年级至12年级的学生,分别设定了60类和62类禁止性的行为,其规定极其详尽,包括推碰他人、投掷物品、向他人吐唾沫,等等。同时,每条规范都设定了学校的多种指导干预措施,以及可以适用的处分,比如学校教学员工予以告诫、逐出课堂、勒令停止、开除,等等。
由于校园欺凌事件涉及较多学生,在案件的处理上,学校应该占主导,同时应该赋予学校一定的惩戒学生的权力。在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框架下,对一般的校园欺凌行为,有必要找到一些合适的、有效的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让学生更有规则意识、校园更安全。
根治校园欺凌,适度法律介入不可少
(未完,全文共5046字,当前显示139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