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一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二
1948年,叶嘉莹南下结婚,不久跟随在国民党军队里工作的丈夫去了台湾。她未能像老师所期盼的那样,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非孔门之曾参。反而在历史的江河中,随命运拨弄和抛置。
抵达台湾的第二年,丈夫因为白色恐怖入狱近4年,叶嘉莹带着吃奶的女儿一度被捕和接受审讯。她和女儿睡过亲戚家的走廊,住过房子没有顶棚,屋顶上可以看见木头梁柱的宿舍。
丈夫失去了工作,她靠在中学教书的收入养活全家。一次课堂,讲到《淝水之战》里苻坚的云母车。下课后,她搭公共汽车回家,等车时,由云母车想到李商隐的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经历了患难,她和诗人有了心灵上的共鸣,体会那种孤独、寂寞和悲哀。
回到家,她又是那个擦地板,架着竹笼在炭火上为女儿烘烤尿片的人。家里地方促狭,她在走廊边的一个小桌子上备课,椅子一半在屋里,一半在走廊。
丈夫性情变得更加暴戾。晚上,她梦见过自己和两个女儿被丈夫打,陷入遍体鳞伤的弥留境地,梦到母亲要接自己回家,困在一片芦苇荡里找不到路。
因为悲观的心境,她那段时间喜欢读王国维提到的极为悲观的词。这也是她讲授诗词的特点——无论讲诗词还是写论文,都是有自己真的感受、真的体会才会写出来,讲出来。
她想过,一个人真的绝望了,哪种自杀的形式最好呢。有人问她,为什么不选择离婚。她答:我是旧的女子,我还有我的父亲,两个女儿。
(未完,全文共6304字,当前显示148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