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农”问题看建立和谐社会的难题及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必须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同志用简短的语言,有限的文字概括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的美丽图景。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中国的经济社会今天面临的最不和谐因素是,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矛盾问题:速度与公平,或者说发展与效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问题。共同富裕,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就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核心。由于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自然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解决了“三农”问题,有更多的相关问题也可以随着迎刃而解。本文想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解决“三农”的突出问题谈点看法。
一、农村的发展问题
农业滞后、农民增收困难、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突出难题。“三农”问题为何如此难解决。人口压力固然是其问题所在,然而对经济发展的终极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导致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行为与制度效用相互抵消,才是其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目前的9亿农村人口中,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还有约6000万人没能稳定地超越温饱水平。再考虑到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等状况,农村的差距会显得更大,成为制约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滞后环节。
农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最近胡锦涛同志用20个字作了高度的概括,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为农村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的名言。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为此:
1、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这是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按照农业与农民经济活动的两重目的与终极价值尺度,使农村与农业的发展既要增强农村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功能,大力加强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又要增强农村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功能,大力巩固农业的生态基础地位。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破解“三农”难题,是促进农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要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城镇非农部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永久性转移;通过深化改革,使农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把农村与农业经济纳入全国统一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轨道;通过信息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用信息化支撑农村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农村与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生态化即绿色化,优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未完,全文共6355字,当前显示142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