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聚集和产业融合,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现就实施全市工业倍增计划(2009-2012年),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基础条件和总体目标
(一)基础条件。
产业门类较全,发展相对均衡。医药工业、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效果明显,规模、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轻工业发展迅速,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冶金、建材行业布局日趋合理,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
经济规模增大,支撑作用明显。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15.73亿元、利税391.69亿元,完成增加值109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5.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6%。
产业聚集加快,集群效应显现。七大市级工业园区中,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装备制造基地、信息产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初具规模;药博园和南部工业新区快速启动;辛集皮革产业园、卓达服装产业园等县域工业园区基本形成;新兴建材、正定板材等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全市工业布局日趋优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
(二)总体目标。
到2011年,生物(医药)、装备、化工、电子信息、纺织等5个主导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55亿元,比2008年增长102%,年均增长27%,实现主导工业行业三年翻番目标。到2012年,生物(医药)、装备、化工、电子信息、纺织等5个主导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87亿元,比2008年增长161%;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632亿元,比2008年增长104%,完成全部工业四年翻番目标。
全市主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产业聚集区达到10家以上,其中化工基地达到600亿元;50-100亿元的产业聚集区达到10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2家以上、100-30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以上、50-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以上。产业发展更加协调,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全市工业发展的实力、活力、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原则。
——分类实施。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统筹考虑不同行业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要素支撑和市场需求等综合因素,按照“主导产业三年翻番、全部工业四年翻番”的总体要求,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
——集聚发展。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加快主城区企业搬迁步伐,支持企业入驻五大基地及南部工业新区等,壮大产业集群。扶持有资源优势、有市场需求、有环境容量的地区,谋划建设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确保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靠近城区的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
——扶优扶强。集中土地、资金等有限资源向重点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扶持大集团、大公司和产业聚集区的骨干核心企业加快发展。
——集约节约。整合土地资源,提高投资强度,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走集约化、节约型发展道路。
——扩大开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合作,主动承接京津地区和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推进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深化国企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主要任务。
(未完,全文共6709字,当前显示142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