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
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
,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请支持原创网站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05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未完,全文共3229字,当前显示86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