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村市场流通现状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农村正在从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新格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第一,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年我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21倍,比“九五”末的*年增长1.5倍(接近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倍的水平)。农村市场的扩大,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今后扩大内需、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市场。
第二,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提升。目前我国农村既有传统的集贸市场,也有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一是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到*年底,我国有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综合市场539个,成交额2412亿元,比*年增长6.1%。二是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开展农资连锁经营的企业近千家,连锁门店3万多个,为农民创造了方便、安全和实惠的农资购买环境。三是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以小百货、食杂店、夫妻店等传统方式为主,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开始走向农村市场。*年商务部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夫妻店”、“代销店”,建设标准化“农家店”。200历年全国有2287个企业在1817个县进行试点,全国累计建设农家店16万个,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117亿元,吸纳富余劳动力65万人,扩大农村消费近600亿元,使1.4亿农民受益。供销合作社系统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经营网络,自建、合建连锁、配送网点近10万个,50%的消费品零售已纳入连锁经营和配送体系。
第三,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是目前农产品流通的核心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从事农产品购销经营活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2万多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等服务活动的农村经纪人达600万个。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
二、当前我国农村市场流通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流通方式落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基础薄弱,在根本上不适应扩大农村消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未完,全文共4816字,当前显示129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