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学校建立经验
我们今天冒着酷暑,坐在拥挤的会场里,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对美好教育的期盼,不如说是在几乎不现实的时空中表达我们对教育的某种信念,我们描摹的一切也许显得一麟半爪,既不完整也不明晰,但在我们共同的言说之中,一条可能的道路进入了我们对美好教育的想象——我还有勇气这样说,谈论这样的话题已足以表明我们的责任与期待,因此,无论如何解题也许都是合适的。
我这样说,也是为了,我根本不可能像一个受过“学院”训练的学者那样旁征博引,先给予“优质学校”一个“权威”的界定,我只能直扑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我是一个“生存主义者”,我总是要从“自己”出发,也许,每次讲课,要面对众人,我都深感压力,相当紧张,夜里都睡不好,下午讲课,中午更不可能入睡休息一会儿,我知道这种状况的源头——一个自卑、阴郁的童年,它的影响几乎会绵延你的一生,因此谈论优质教育,谈论优质学校所带给每一个人的“更好一点”的童年,其实是大家共同的需要。
我要讲的首先是通向优质教育的第一步,是要确立一个明晰而重要的教育目标。
美国教育家鲍伊尔,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美国各地做过几千场的教育讲座,对美国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很多人问他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什么最为重要这一问题。鲍伊尔认为,在任何一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比什么都重要。说实在,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见解时颇为吃惊,我们可能会想一些比较复杂,似乎更为“高远”的问题,但这些年我自己的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鲍伊尔的观点是至理名言,它是指向现实又具广泛指导价值的。也因此我甚至觉得我们这次课程改革虽然有许多很好的理念,但是显得太复杂,需要解读者不断的去解读,去重构。我担心的是它作为教育改革行为的过份“学术化”“学理化”,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虚幻化”。对整体教育行动的把握,我希望它能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要确立一个明晰而重要的目标。在我看来它应该包括:
1、教育必须为自由社会培养公民。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世界、着眼于发展。教育必须有基于现实但又具有“超越价值”的目标,成就什么样的人从来都是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最值得质疑和深入问询的问题,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了,我们的学校文化有多少是能够与世界与人类普遍的文化共识接轨的呢。我们自卑、自贱,自我压抑,胆小怕事,何时才能昂头、坦然地说话,说真话,说我们内心渴望表达的话。在课堂上,在学校生活中,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并力图坚定地试行之呢。也许,我们还是要承认,诸多条件并不具备,但是教育仍然有一种先导性的价值,即它是着眼于未来更美好社会的,它是奠基性的,并不是有什么样的土壤就只能有什么样的“产品”,在知识领域、在人的精神领域,从来都具有这样一种力量:“革命性”的思想、成果其实是可以在相当不堪的环境中萌芽的,所以鲁迅先生也特别强调教育根本的目的就在于“立人”,把人的外在形象立起来,把人的人格气象立起来,把人的内在生命立起来,从而把“真正的人”立起来。这既是教育的责任,也是学校时刻要有的践行的意识。同时,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自我反省、自我革新的一员——鲁迅先生曾感慨过,我们的“二我状态”,所谓的“二我状态”是对上是奴才,对下是主子,人格是分裂的,内心是黑暗的,行为是病态的。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从来都缺少坚定地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有独立意识、有判断力,同时生命又是非常阳光的那样的人的教育信仰。我说的是一种呼唤,是在充斥着强制、不公正、价值偏颇、人格缺陷的社会环境中,一种渺远而又让人向往的教育期待。
(未完,全文共14726字,当前显示145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