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我县的不断稳妥推进,此项惠民仁政工作越来越深入民心。因其核心思想是“经济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的切身利益逐渐辐射到更多村民家中,是让更多村民尽可能共享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这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建设,又要注重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此背景下,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笔者通过自己进驻*营村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的耳闻目睹及所想所思,在此谈点鄙人的拙见。
一、现状及条件
*营村现有24个社,1298户,5080人。国土总面积17.6平方公里,有耕地3608亩,人均0.7亩,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甘蔗、蚕桑为主。*——昭通的交通主干线从村腹地里穿梭而过,村集市距县城仅17公里,交通便捷。海拔1400米,气温比县城凉爽许多,是避暑休闲的理想去处。具有发展集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果园型”农家乐的优势,这种模式才是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开发利用,也将为*营村插上腾飞的翅膀。*营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选址在关井3社、4社,是*的低二半山区,具有热区资源优势。今年,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工作以来,笔者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座谈与社农交心谈心、深入调查。在了解两社68户生产生活、经济收入、产业结构等自然概况的基础上。鄙人认为在该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点有以下有利条件:
自农村体制改革以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共事,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围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狠抓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农民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变,民风纯朴,村民谦虚好学,扫盲工作通过验收,有丰富的水、日照等自然资源,是生产蔬菜和特色产业的好地方,曾有“白菜、西瓜盛产之地”的美称。有一定面积的草山,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村级公路畅通,农村增收致富的能力得到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具体的惠民政策,这些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该村老百姓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通过采取与村“两委”召开党员、社组干部、妇女代表会议,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帮助他们如何致富,如何才能发展经济,老百姓想致富盼致富的愿望极为迫切,积极性高涨:一是要按照市、县的要求,以“五村三化”为载体,加紧实施好“百村示范”工程是众望所归。二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突出抓好“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做法
(未完,全文共5336字,当前显示117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