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城市基层改革思考

中共**市委三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用8年的时间再造一座**城,使**成为一百平方公里、一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是一个令全体**人民振奋和自豪的决议。然而,城市规模的扩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必将对我们的城市管理机制、体制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试就如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基层组织改革这一课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城市基层组织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市的城市管理实行的是等级差别的纵向管理体制,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分别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和居民自治组织,是这种管理体制的一种延伸。但是,这种以工作单位为主体,以户籍管理为主要特征,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城市基层组织的设置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已经成为城市改革和发展的掣肘。

1、城市基层组织框架迫切需要调整和变革。目前,**的城市基层组织设置与建国初期相比,变化不大,50年代城区就划分为四个街道管理,当时街道管辖范围为3万人左右。近半个世纪来,城区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激增,但基层组织设置长期未变,目前,仍然是四个街道,每个街道管辖范围达到12万人左右,街道的工作负担大大加重,影响了工作效果。另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委会的性质应该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其经费来源依赖政府,工作从属于街道办事处,实际上成了政府的基层办事机构,民主自治的性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居委会的职能范围只负责为属地居民提供服务,而不包括属地内的其他社会团体和单位,对社区单位的协调功能不强,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

2、新旧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需要新型城市基层组织来承接。在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变为“城里人”;随着众多职工下岗再就业,许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批“无上级”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把办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各类非生产性职能移交给社会;职工养老金领取将实行社会化发放,推进住房、医疗、保险等配套改革也要走社会化的路子,依靠社会来承担。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政府要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把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务转移到社会,还权于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对政府生活特别是身边事务的关切程度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我们在社会基层事务中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扩大基层民主,实现依法治理。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不仅每个党员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在组织管理之中,对党员八小时以外的情况组织上也应有所了解。所有这些社会发展与结构变化的现实,客观上都要求有“社区”这样一种新的载体,通过社区建设来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


(未完,全文共4257字,当前显示11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