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管理机制调查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这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党员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实践表明,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是党员队伍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相适应,与社会管理格局更加协调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这一重大部署,笔者最近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城乡流动党员的现状
我县共有流动党员868名,占党员总数5.7%,其中农村流动党员747人,占流动党员总数86.1%。这些流动党员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流动形式多样。在外出的流动党员中,年初出去做事、年终回乡的"候鸟式"流动占28.7%;农闲出去、农忙回来的"插花式"流动占20.3%;依靠技能稳定从业的长期性流动占51%。二是外出流动结群。大多数流动党员以乡情为纽带结群流动,呈现流动党员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的趋势。据统计,全县868名流动党员中,有562名流入广东、海南、深圳等沿海地区,占64.7%。同一乡镇的党员集中外出、集中从业的占85.7%。三是从业领域集中。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从业的单位主要以非公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
近年来,县委根据基层党员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县、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持证式"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原所在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重管理的制度,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要求办理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党员,要求开具《党员证明信》,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按照地点相近或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其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同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并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它应该参加的党内活动。对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单位已建立党组织的,将党员的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方、单位的党组织。二是"牵线式"管理。流动党员原所在党组织指定专人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以"一帮一"、"一助一"、"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实行跟踪管理。要求流动党员到达外出地后,必须及时地向原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联系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主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向他们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和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定期及时向外出党员寄送党报党刊及有关教育培训等学习资料,供他们自学使用。三是"筑巢式"管理。对凡是有流动党员(均是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坚持以区域为主体,依托社区、工业园区、商贸市场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在社区、楼院、市场、"两新"组织和人才交流中心建立流动党组织。先后成立了全省县级个体私营企业第一家党委--**县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党委。在改制企业新山达化肥有限公司成立了全市第一个非公企业党总支。目前,全县建立非公企业党总支2个,社区党支部12个,楼道党支部11个,市场党支部19个,"两新"组织党组织32个,确保流入党员有"家"可归。
二、当前城乡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未完,全文共4941字,当前显示149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