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进程问题思考
**县位于嘉陵江中下游,幅员面积966平方公里,辖31乡镇、515个行政村,总人口80.3万,其中农业人口71.3万,农村党员18011人,共有耕地52.7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7亩。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统揽协调作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配强工作力量,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县委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党委也相应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组,各重点产业基地村党支部增设了专抓产业建设的支部委员或副书记,高规格的工作力量,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为加快经济发展、壮大生猪产业,县委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与推进农业产业经济建设相结合,**年10月,县委通过笔试、考察、考核等方式从70余名人员中遴选出3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专门负责发展“生猪产业”,并与县委组织部签订目标责任书,挂所到乡镇的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一年挂职期满后,经考核、考察,将从全面完成任务的干部中择优选拔10名同志担任副科级领导干部。
2、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使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始终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传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我县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我县鸣钟乡大石村和双星乡水口村是友邻村,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两个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形成了以优质桃为主的经果林产业带;位于两个村境内的**县名特优新水果研究推广中心,也主要以经果林种植为主,与这两个村在发展经济上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按村设立党组织的传统方式,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协调,难以将现有的产业做大做强。**年4月,我们首先在**县名特优新水果研究推广中心建立了党支部,并将该支部与鸣钟乡大石村党支部、双星乡水口村党支部进行联合组建,成立了**县鸣钟高新农业科技园区党总支,并建立健全了相关工作运行机制。党总支成立后,充分发挥其协调各方的作用,多方筹资10余万元,新建了3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活动阵地,并在全县率先开通了“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有效解决了广大村民致富信息不畅的问题;及时组织召开了有业主和村民代表参加的“携手合作,共谋发展”的座谈会,消除了村民之间、业主之间的误会,在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业主之间、业主与业主之间建立了相互依托、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2004年3月,在党总支的积极策划下,成功举办了**县首届“红土地”桃花会,实现了党组织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截至目前,园区业主开发面积由最初的800亩增加到了1200余亩,就地安置200余名剩余劳动力,每年可创收100余万元;发展经果林大户420户,发展休稻养鱼大户278户,生猪养殖大户356户。2004年,园区村民实现人均增收290元,广大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感受到了党总支成立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未完,全文共6748字,当前显示130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