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开好头、起好步,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中我县以构建农村组织管理、富民促进、文化教育、新村建设、服务保障等五个体系为抓手,突出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以发展经济、致富农民为核心,抓住关键点,选准切入点,创新方法,抢抓当前,注重实效,循序渐进,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立足发展富民,从农民增收最快捷、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抓起
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富民是核心。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坚持把发展富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农民增收最快捷、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抓起,发展农村经济,两轮驱动,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一是内部挖潜,培强做大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按照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强化龙头带动,用工业化的理念强势推进三大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引进建设了华英、雨润、海阔、森磊等20余个大型肉鸭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8000万羽,全县养殖户发展到7000余户,饲养量达5000万羽以上,建成了林鸭复合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沿湖水面养殖三条养殖带,形成了集种鸭孵化、规模养殖、饲料加工、宰杀分割、羽绒加工于一体的生态肉鸭产业体系;引进、扩建蔬菜加工出口企业22家,日加工能力达600余吨,台湾亚细亚、大丰食品2个投资过亿元的大型蔬菜加工企业今年将建成投产,新扩山药、牛蒡、苔蒜等创汇特菜20万亩,全县创汇特菜总面积达40万亩以上,建成了近50华里的特菜长廊,新扩设施菜10万多亩,全县蔬菜夏种面积达百万亩以上,形成了集采后分级、包装、保鲜、速冻、脱水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创汇特菜产业体系;整合了81家稻米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达5500吨,新扩优质水稻面积5万亩,全县优质水稻面积发展到50万亩以上,全部实现了粳稻化、优质化,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优质稻米产业体系。三大产业带动了全县2/3的自然村加入产业链条,农民有1/3的收入来自三大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鸭生产加工基地、江苏省最大的出口创汇特菜基地、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最大的优质稻米集散地。二是外部拓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民营经济两大新兴产业。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最快捷的途径,实施“三十万农民大转移”工程,按照“有计划培训、有组织输出”的思路,一方面加强对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全县发展职业培训学校53所,县财政拿出100万元,专项用于劳务培训;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输出渠道,组织好与输入地的对口协作,发展中介机构80余家,与全国40多个劳动部门签订了信息交流协议,提高了劳务输出质量和稳定性,打出了建筑、保安、电子装配、运输四大劳务品牌。目前,全县已有20多万民工外出“淘金”,预计劳务收入可达20亿元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极。认真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带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目前,全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800家,个体工商户15000多户,注册资本20亿元,形成了塑编、机电、运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涌现了一批专业村,掀起了家家忙创业、人人忙挣钱的全民创业热潮。
二、注重循序渐进,从农民受益最直接、最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
(未完,全文共4845字,当前显示143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