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思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和产业间的转移日趋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人数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党员不告而走,去向不明的现象逐年上升;不少党员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难以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流动党员的先进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一部分流动党员将自己混同为一般群众,有的甚至出现违法违纪现象……这些问题一再提醒我们:搞好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制定一套易于操作,便于管理,利于推广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一、流动党员管理“五大难”,催生基层党建新课题。所谓流动党员,主要是指离开原党组织所在地,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包括外出务工、经商、居住,连续时间超过六个月的党员;部队转业、复员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流动人员中尚未落实组织关系的党员;外出学习进修、借调工作、办理公务、休假探亲,连续时间超过六个月,或转移正式组织关系而人事行政关系仍在原单位的党员。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形成了不少好的管理模式,创造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流动去向掌握难。部分党员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组织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想出去就出去,想回来就回来。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流出方向不稳定,哪个行业赚钱就流向哪个行业,哪里赚钱就流向哪里。有的流出地相对稳定,有的没有固定地点;有的长年外出,有的短期外出,时间上没有固定性;呈现出松散、分散等特点。
二是党员身份确认难。流动党员主要流入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而这些单位大多数尚未建立党的组织,这就使得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缴纳党费无人收,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使一些党员成为“口袋”党员(组织关系装在口袋里)。此外,还有一些“隐性”党员(有意隐瞒党员身份)、“挂名”党员(一些流出地不稳定,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的党员),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给基层党组织准确统计流动党员带来很大难度,导致这一部分流动党员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着,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得不到应有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三是教育活动开展难。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支部的活动,即使逢年过节回乡也是来去匆匆,时间上难保证。另一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问不管。还有的流动党员由于经商或务工分布零散,或地点不固定,难于集中。据不完全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有80%以上的不能坚持过正常的党组织生活。大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务工过程中,不汇报、不请示;有的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而成为挂名党员和自由党员;相当一部分党员存在“两不管”现象,即流出地党组织不能管,流入地党组织不好管,从而使这些流动党员成为党组织难以管理的党员。
四是党费收缴到位难。在调查统计的流动党员中,约有80%以上的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党费。有的流动党员在返乡或出发前一次性缴纳全年党费;有的由亲属代交;有的想起来就交一次或补交一些;有的只顾外出挣钱而不按时缴纳党费。致使基层党组织收缴党费难度越来越大。
(未完,全文共8290字,当前显示133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