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思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实际,统筹谋划,正确处理好“统”与“分”、“内”与“外”、“点”与“面”三个关系。首先,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必须在统筹发展的指导下,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即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把城与乡、工与农、经济与社会纳入一个整体,通盘谋划,又要统分结合,做好局部的、个体的、层面的工作。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跳出“三农”,整合外部力量,形成支持、推动“三农”的良好环境,又要深入“三农”激活内部因素,启动“三农”自我发展的内生力。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抓好试点工作,不断探索经验,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村级建设和经济发展都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
目前,我市村队建设和经济法发展普遍存在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制约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较低,在我市近300名村干部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不到15%,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1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26.5%,尤其是直接抓建设的村级决策者的高素质人才几乎没有;二是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使发展受眼前利益的制约,村干部就盯着村集体的那点土地,不能把现有的土地和资金盘活起来;三是对基层干部的教育还不到位,尤其是对发展经济和村级规划等方面缺乏培训,管理型的干部较多,服务性的干部较少,思想不敢解放、不会解放。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我市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农民地块面积小,现代农业技术根本无法应用,增加产量基本全部靠化肥来催地,土地质量差,高能节水技术应用少,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放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剩余劳动力无法转出。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农民收入单一
(未完,全文共5664字,当前显示124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