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思考
**县针对行政村数量偏多、规模过小、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班子素质偏低的状况,扎实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以不断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通过3年时间的撤并,把全县549个行政村调整为384个,调整率为29.5%,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本文结合**县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干群思想一时难统一。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它涉及生产结构、局部利益、风俗习惯、群众意愿、干部情绪和基层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这些问题在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中产生种种思想,严重阻碍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在以下两个层面作分析:农村干部的四种思想。一是“利益受损”思想。一些村干部就业门路不宽,缺乏发展经济的本领,把谋取误工报酬作为当干部的主要目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对自己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极力反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二是“官位不保”思想。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干部的职数大大减少,部分农村干部“裁减”,出现富余农村干部,由于他们怕失去“位子”、怕失去“面子”,极力阻碍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三是“畏难求稳”思想。有些村干部认为行政村规模调整后,行政村的规模扩大了,情况一时不能熟悉,管理服务工作面广了,量也大了,难度更大了,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资金的来源、项目的落实等问题会无从着手,感到力不从心,怕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畏难而却步,不愿进行行政村规模调整。四是“简单应付”思想。有些村干部认为行政规模调整工作上面一名话,靠的是行政命令进行,方法上很简单,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对行政村规模调整表现出“不支持,也不反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成效。农村群众的三种思想。一是面子上过不去。有的村民,知道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好处,但总觉得是自己的村被别人“吃”了,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有失面子,心理上难以接受,特别是小村并大村,反对撤并的情绪非常激烈。二是心理上怨干部。片面地认为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大村吞小村,是上面要并”,而没有看到这是农村的发展趋势,而有些群众甚至无理埋怨村干部无能,不能与上级处理好关系,造成村被“吞并”,人为地造成村与村隔阂,造成群众不能很好地配合村干部开展工作。三是观念上难转变。有些村民,对长久形成的宗族、血缘、地域等人文情结和村落文化难以割舍,不愿一下子放弃原有的管理背景甚至留传至今的村名,对新名一时还难以接受。
(未完,全文共4623字,当前显示112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