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思考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县举全县之力改善交通条件,在对公路大动脉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乡、通畅工程,不断强化“毛细血管”的网络功能,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结合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实际,笔者对新时期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抓住机遇――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2003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公路通乡、通畅工程的机遇,大力改善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先后建设通乡水泥路259公里,完成通畅公路500多公里,基本实现了90%以上的乡镇通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4年来,我县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超过了2个亿,使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了2799公里,其中,省道176.87公里,占6.3%,县道405.42公里,占14.48%,乡道863.348公里,占30.84%,村道1249.362公里,占44.6%,专用道104公里,占3.7%。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71公里,占2.5%,二级公路35.83公里,占1.28%,三级公路76.1公里,占2.7%,四级公路640.04公里,占22.87%,等外级公路1982.09公里,占70.8%。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73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41.16公里。境内逐步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以常张高速为依托,省道干线为骨架,连结农村,辅射全县,沟通省内外的交通网络。到2010年,全县境内31个乡镇可全部通水泥路,建成通畅工程1360公里,540个村(居委会)通水泥(或沥青)路,通水泥路的村达80%,约60万人口直接受益。
二、遭遇瓶颈――农村公路建设的三大难题逐渐显现
目前,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着公路密度小,连通性差,通达深度不够,还有5%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而且通公路的乡村道路技术等级低,交通安全设施少等问题,而对农村公路进行改造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对策,但从实际操作的情况看,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中出现的三大难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是资金难题。最大问题就是自筹资金难以到位,要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实施难度非常之大。我县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乡镇更是负债运行,在县、乡财政都不宽裕的情况下,资金问题已严重制约农村公路建设。这几年,虽然我县采取群众捐助、施工队垫支的办法解决了一部分启动资金,但后续资金难以及时到位,2003年至2007年县交通局承建的通乡油路至今仍有1600万元的资金缺口,产生了巨大的包袱。群众自筹资金压力也很大,今年实施的通畅工程一般路基基础较差,多是一些偏远的行政村,群众的经济状况较差,建设里程较长,自筹资金的压力相当大。要完成通畅工程,一般每公里路基处理在2-3万元。有些路段要想达到要求,每公里将突破10万元,再加上碎石设备,每公里约需2-3万元,这样村里每公里的负担至少达到4-6万元,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进度。
二是技术难题。农村公路一部分由村里组织群众修建,不仅缺乏建设资金,而且缺乏过硬的技术指导。桥涵、边沟等配套工程的质量与公路防护的实际需要相比差距较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容易出现塌方、断板、龟裂、起拱等病害。
三是管理难题。农村公路紧邻农家经过农田,在路上随意晒谷打草、堆放建筑材料、敞放牲畜的现象经常出现,毁损路面、侵占路肩的行为时有发生。受权属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公路陷入了县乡管不了、村组管不好的“两难”境地。
三、突出重点――全面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未完,全文共4919字,当前显示143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