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农村交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可以上溯至近百年前后的晏阳初、梁漱溟等先驱人士。今天再度举起这面大旗,有其完全崭新的现代意义。过去的提法,缺乏社会变革的大前提,难免带有空想成分;而今天,这不仅是主观的良好愿望,更是必不可少的历史使命。
发展战略的大开拓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如前后多次颁发一号文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现在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非是关注“三农”传统的继续,只是内涵有所充实,对策有所加码。这种评估,不能算错,然而显然落后于现实形势。
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战略的一个大开拓,也可以说是一个大转变,就是要扭转长期来的重工轻农和重城轻乡,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带动农村,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到逐步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高度。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线之一,贯串到全面协调的各个环节;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底线。否则,如大家已经肯定,没有“三农”的小康和现代化,不可能有全国和全民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进而体会,没有“三农”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化,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因此,这不仅是有关“三农”部门和农村的事,而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一切部门的共同任务。同时,又不仅是既定方针、政策的持续、延伸和加码,而是要有新的视角和视野,反思以往,展望未来,重新进行战略部署,用一句习惯语,叫做“开创新局面”。只有这样,“三农”问题才能有新的突破,最终获得根本好转、根本解决。
工作方法和作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地方工作的热门话题之一,这是好事。但是与其他各项工作一样,热起来后,容易过热,又会导致某些倾向,如为赶进度、不顾质量,争先恐后、弄虚作假,强迫命令、脱离群众,等等。这几年来,相对而言,农村工作是偏冷的。某些地方热衷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的公开扬言要淡化“农”字,或者把农业定位为观光和旅游,甚至还有怀疑强调新农村会不会影响城市、工业的发展势头。所以,热一下,有必要。但是,怎样热法、热到怎样,大有讲究。针对当前动态,感到在工作方法和作风上,应有提倡和防止,主要是三条:
(未完,全文共2849字,当前显示8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