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要有方向感
我们单位研究室主任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作品尺幅不小,用的是三尺宣,但写的字不多,只有12个字,内容是: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害怕遥远。
这幅作品尽管署了名、落了款,但作者应属“无名之辈”,我们单位没有人知道他(她)究竟是何许人也,包括我这个前任研究室主任、这幅作品曾经的“主人”。
实际上,在我搬进这间办公室之前,这幅作品就一直挂在墙上。当年我履新的时候,之所以没有换掉它,一来是嫌麻烦,二来是觉得上面的字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内容非常好,写出了我们写材料的一条金科玉律。
后来,我在网上又看到了一句话:
相比走了多远,更重要的是方向。
再后来,我们单位换了位“一把手”,他曾教导我:
在党政机关做事情、写材料,一定要有政治方向感。
我明白,他的意思就是政治方向要把准,不能出现偏差。方向性问题都是“大问题”,是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
其实,这3句话的意思差不多,属于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前两句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后一句是典型的公文语言。
写材料,思考方向、行文方向确实非常重要。思路偏一寸,行文偏一尺,越往下写就离题越远。思路偏了,写出来的材料基本是“废料”,做的都是无用功。
问题是,怎样才能找准、把住正确的行文方向。换句话说,正确的行文方向从哪里来呢。根据我的写作经验,主要有这么5种辨别方向的实用方法:
一是上级指向。上级精神是我们确定行文方向的“风向标”,领导意图是“指挥棒”。说得简单直白点儿,就是领导往哪儿指,咱就往哪儿打。领导让你向东,你偏偏向西,这样写文章,后果很严重,“毙掉”是难免的,可能还会有其它“后遗症”。
当今时代,增强机关文稿写作的方向感,最重要的是学习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指南针,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
二是目的导向。在机关单位写材料,一定是有所为。这个“为”,就是行文目的。机关文稿宜用直笔,怎样能直达目的,就应该怎样写。与目的导向相似的,还有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效果导向。
目的导向并不难理解,但实际工作中并不是都把得准,有时候难免犯糊涂、走弯路。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我们单位面向所有贫困县,组织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谈心谈话活动。活动结束后,领导指示向省委书记送个专报。业务处室草拟的稿子,一共22页、12433字。领导看了,觉得太长,让我修改。
原稿分3个部分:
(未完,全文共2895字,当前显示96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