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新发展阶段净化高校政治生态的路径探索
对高校而言,政治生态是高校党风、政风、校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政治生活现状的集中反映。政治生态清明,人心就顺、正气就足,学校各项事业就能实现健康发展;反之,学校各项事业就会遇到困难和阻碍。检视2021年中央巡视组开出的这31份“病历本”,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存在的共性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落实“两个责任”不够到位等三个层面,在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思考其巡视反馈意见,可为全国所有高校如何净化高校政治生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高校政治生态的内涵分析
1.政治生态内涵
政治生态从内涵上看,是将“自然生态”的内涵引入到政治领域所形成的理论概念。对于政治生态内涵的解读,学术界众说纷纭,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当前,学界对其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视角。第一,把政治生态与政治生活状况联系起来,从政治生活现状的视角来界定政治生态。郝宇青认为,“政治生态,是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环境下养成的政治习性,同时也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第二,把政治生态当作一个系统整体。王长江认为,“所谓政治生态,实际上是政治系统运行散发出来的信息和导向,它对人们去追求什么有强烈的引导作用”。目前大多数学者都站在第一种角度概括政治生态。
2.高校政治生态的内涵
关于“高校政治生态”,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整理,发现学者们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些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生态主要是指高校从政环境。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生态不能单一归结为高校自身,应当涵盖外部环境,同时高校内部政治生态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生态既泛指高校制度结构,也指整体文化状态,其系统性和生态性是政治系统赖以存续的基础。”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生态就是高校党风、政风、校风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教师、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等。”基于以上对政治生态理解来看,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而言,政治生态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高校的从政环境,而是在高校范围内政治个体与政
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方面状态。换句话说,也可将高校政治生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政治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文化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主体行为可以改变制度和文化,制度和文化对主体行为产生双轮驱动影响;制度可以规定主体行为,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实现。文化影响主体行为和制度,三者之间并非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高校政治生态平衡,要求高校内部执政在制度、文化、法律上形成生态联动,达成动态平衡下的系统稳定。具体而言,以纪法为核心力量,以政治制度“硬约束”从宏观介入微观治理细节,从而遏制寻租、腐败;同时,以政治文化“软约束”遏制主体行为的主观动因,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之下“润物细无声”,从根源上遏制不良之风。
二、当前高校政治生态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教育领域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各高校的政治生态整体向上向好,但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此轮巡视反馈意见显示,突出表现在落实“两个责任”不够到位、选人用人问题突出、重点领域腐败问题突出等三个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突出问题
(未完,全文共7157字,当前显示13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