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重“调”轻“研”?
重“调”轻“研”,指仅罗列情况、现象,而没有进行分析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办法来解决问题。比如,有篇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通篇谈的是面上情况——发案率、不同年龄段所占比例、有关案例和作案特点等。本来也不错,但接下去,只是呼吁社会给予关注,而没有分析原因,没有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便是典型的重“调”轻“研”,这样的调研报告显然不合格。
不过,出现这种现象应属少数,因为稍有写作常识的人都知道,有“调”必应有“研”,怕的是虽然有“研”但“研”得不准、不深、不透,等于无“研”。比如,轻描淡写,泛泛而谈;空发议论,不切实际;人云亦云,缺乏新意等。这些都是轻“研”的表现。那么,如何克服重“调”轻“研”。
方法一:
刨根究底,把“内核”找出来
所谓本质,即事物本来的品质和特性,通常被事物的表象所掩盖,但又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在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时,眼光不应局限于观察表象、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罗列,而要刨根究底,把表象包含着的“内核”找出来。比如,某县有关部门针对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三乱”行为屡禁不止现象,群众反映强烈,领导派你去搞个调查。
调查中你发现:“三乱”现象的确严重,表现五花八门,但在形成调研材料时,是只把这些现象及带来的后果罗列一下吗。当然不是。你还得分析探讨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在其中作怪。
这时你可能会发现。原来是部门利益驱动作怪。为了部门利益而不顾大局利益、不顾企业死活,是这一现象的本质。
(未完,全文共2150字,当前显示64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