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干部学院培训学习交流研讨材料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这为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要全面振兴,乡村建设是重点,必须要摆在重要位置,突出重点、强化举措,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镇安县下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先手棋”,打好农村人居环境“主动仗”,做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文章”,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让乡村面貌有了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得到提升,建成集中安置点59个、搬迁群众8043户,累计建成饮水工程3000多处,改造提升高低压输电线路510千米,新建改造乡村公路2470公里,实施危房、民居改造1.79万户,实现所有农户安全饮水达标、安全住房保障、生活用电通达及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通硬化路“五个全覆盖”。乡村环境明显改善,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生态镇8个、生态村5个,桃园、西川两村被评为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丰收村荣膺“全国文明村”;我县“335”农村改厕模式入选全省十大典型案例,喜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民生支出占比一直保持在83%以上、累计达到129亿元,新增公益岗位安置1.69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36万人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4840元,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医改示范县、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和全省健康促进县、食品安全示范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探索推行的矛盾纠纷调处“以奖代补”、平安建设助力精准扶贫、“六长管理”三项机制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渔坪村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在“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1844”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出一批具有镇安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经验做法。文明新风逐步形成,积极开展征集“好家风家训”、“晒家风家训”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推行“一约四会红十条”移风易俗,这一做法被纳入《陕西省脱贫攻坚培育内生动力工作导引》并在全省推广。镇安县的有益探索及实践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镇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镇安在乡村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民的需求相比,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一)村庄规划比较滞后。面对各村的情况千差万别等新形势、新需求,村庄规划编制的一些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是科学性不足,原有规划普遍偏重于村庄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布局,一味强调村庄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研究较弱,对“一户一宅”政策落实、农村闲置废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盘活办法不多、破解无术,不能满足生态集约发展与土地精准利用的要求。二是参与度不高,在编制村庄规划过程中没有真正深入一线了解村情民意,一些村庄规划成果重“符合规范要求”、轻实际需要,落入“学究化”的窠臼,导致规划不接地气难以落地。三是风貌特色不明显,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村庄个体遗传密码没有进行有效破解,对特有的乡风民俗、文化底蕴挖掘不够,导致产业谋划千篇一律、建筑引导万村同貌,村庄辨识度极低。
(未完,全文共5980字,当前显示140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