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发展战略部署及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及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根据政协常委会协商安排,2023年2-4月,政协、团县委等单位成立联合调研组,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思路对策建议”为主题,组织深入开展调研。本次调研通过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撰写形成调研报告。
一、建设现状
(一)青年人口比重及分布情况。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年14-35周岁青年常住人口为13.63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比重为26.7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4%)。剔除华侨人口,14-35周岁青年常住人口为8.32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比重为22.9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3.4%),远低于省内发达县(市、区)。
(二)青年发展型建设的工作基础。今年1月,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作出《关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青年”的决定》,对构建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生态提出具体要求,成立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4月11日,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2023年重点工作方案》,提出“青年人口发展、青年活力激扬、青年成长助力”三项工程,共部署50项重点任务,其中承接市重点工作方案工作任务35条,我县创新工作任务15条,共涉及32个责任单位。
(三)当前工作开展成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发展,践行青年重点发展理念,着力构建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良好生态,取得了系列成效:高校毕业生引进提速,2022年全县引进高校毕业生超过7181人,同比增长了74.29%。华侨要素回流加快,侨乡进口商品城吸引近千名华侨(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华侨)回乡创办277家进口商品企业,成为国内著名红酒、哈蒙等进口商品集散地。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建成英伟达·创新赋能中心,新引进一批数字经济头部型企业,从数商兴农到电商共富工坊,以“互联网+产业+品牌”战略,赋能乡村振兴,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的新业态和青年共成长。
二、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致力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青年”,在促进青年宜居、宜业、宜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青年成长期盼和发展需求,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青年人口集聚方面
1.“引人”政策不充分。就现有的政策文本看,部分青年发展政策只关注少数高端人才(主要是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内的人才,或者是有较高文凭和人才头衔的高层次人才),广大普通青年政策红利享受有限,比如人才补助、购房补贴、租房补助等政策。政策力度不仅较杭州、宁波、嘉兴等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且对比周边兄弟县(市、区)吸引力也不突出。问卷调查(访问对象2625名)显示,六成以上的青年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的普惠性人才政策。同时,缺乏华侨新生代和外国籍青年来青发展专项政策。约有海外留学生、华侨新生代11万人,海外人才要素回流不够。
2.“育人”体系不完善。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每十万人口中的大专以上人数为6359人,和*区以及全省平均水平相比都差距较大。目前,县境内没有高等院校,只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青年技能人才匮乏,青年就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问卷显示,58%的青年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受限于自身学历水平和所学专业。
(未完,全文共4693字,当前显示13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